反对派好喜欢说大白象,港珠澳大桥是大白象,机场三跑是大白象,明日大屿是大白象,总之香港一有大工程,就是大白象。
著名导演高志森告诉我,他第一次认识“大白象”三个字,是在演艺学院,1984年湾仔北出现这幢集剧院与艺术学校於一身的建筑物时,就有人说,那是大白象。
现在听来当然是个笑话,但三十多年前,“大白象”这个字实在吓怕不少人。於是,反对派屡试不爽,动不动就把象抬出来,但说了这麼多年,象踪却杳杳。
多得审计署,最近他们合指一算,终於找到这头象,原来大白象就在市区、就在左近,九龙广播道上的香港电台是也。
年花十亿,製作出来的电视节目,平均收视只得0.1点,即大约6400人看,少过我文章的收视率。
其实审计署还有一条数没有审,就是这些收视极低的港台节目,跟私营电视台同类节目比较,其製作成本的倍数,就非常大白象。
举个例,港台电视部王牌节目《铿锵集》,最近做了个题目“反抗的画笔”,内容是访问三位香港政治漫画家,他们专门画反中国反政府漫画。半小时节目,没有卡士、不用出埠,只是在画家的画室做访问,再走出街行行企企拍些空镜,节目完结,看片尾工作人员名单,连记者、摄影师、收音师、编导、监製……一共17人,当中竟包括三个编导,阵容非常鼎盛。
还有另一个叫“审讯前夕”的专题,是访问几个“佔中”人物,做法类近,都是专访加少许外景,再剪些“佔中”新闻片,如此工作量,製作团队竟也要16人,包括两名导演。
我拿了同类节目、TVB的《星期日档案》作比较,有个叫“老店”的故事,採访了三家老店,一样是半小时新闻特辑,TVB的片尾名单很短,记者、编辑、旁述是同一个人,再加摄影、剪接、混音、编导、监製,8个人就完成一个节目。
多看几集,发现《星期日档案》的製作团队一般只是6至8人,但《铿锵集》就集集都17、18人。
人数比人强未算重点,人工都比人高才是问题所在。
商营电视台一个导演月薪两万多,但港台的导演工资起码四、五万,然后,零收视,请问,审计署是不是该穷追猛打?纳税人是不是要追究到底?
反对派最喜欢狙击大白象,广播道这一头,请问你们打算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