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步“香港唱片”后尘 HMV零售欠债四千万自愿清盘

2018-12-19 03:17:24大公报 作者:赖振雄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hmv九龙湾分店拉上大闸,没有营业”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唱片业时代终结?继今年六月“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全线结业后,在本港营运了25年,曾是音乐零售巨霸的唱片店hmv,捱不到圣诞、新年传统消费旺季,现有的七间零售分店昨日全线拉闸,公司自愿清盘。hmv发表声明,称近几个月生意急跌,经营困难,“无法不面对时代巨轮的辗压”,把业务转移全力经营网上点播平台。乐坛人士及歌迷均感惋惜,有市场学者分析,连锁唱片店受到互联网与串流媒体冲击,加上难敌贵租,已是夕阳行业。
 
临时清盘人黄新强表示,现正寻求“白武士”注资,估算hmv总债务包括员工欠薪合共4000万元,店内所有货物包括耳机、CD和黑胶碟等,成本价900万元。他正和律师商讨向法院申请法令变卖货品。他又称,昨早九时半接获通知,hmv董事会自愿接受清盘,委任他为临时清盘人。
 
hmv清盘早已有迹可寻,母公司hmv数码中国早前已预警,公司零售业务可能重组、投资、清盘和出售。hmv自11月起遭不同债权人入禀追债,包括hmv的铜锣湾旗舰店、中环和九龙湾分店的欠租及货款等,至昨日终宣布旗下hmv零售清盘。
 
兼售耳筒生意大跌
 
乐坛中人对hmv清盘均感惋惜。歌手梁钊峰称呼吁同业继续努力。着名作曲作词人韦然回忆,八十、九十年代去hmv是一种享受,形容“当年把唱片放在hmv店卖,是一种光荣”,无奈现时歌曲已可轻易在互联网下载,越来越少人买唱片。
 
hmv在声明指出,香港hmv曾尝试转营销售方向,无奈近数月情况急剧变化,例如AirPods(苹果无线耳机)兴起,令该店最畅销的耳筒生意大幅下滑,扩音机销售在市场上亦有饱和迹象,加上传统影音业务无好转,清盘是万分无奈的决定。
 
香港hmv零售业务董事萧定一坦言,hmv零售已难以重整,唯有减除实体店开支,把资源及精神集中在网上串流市场,往后透过点播平台hmvod,希望品牌在互联网上延续。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冼日明分析,唱片业萎缩,影碟及歌曲均已转到互联网串流销售或下载,hmv零售店有些面积大,租金过高,就算转营兼做其他零售生意,仍难达至收支平衡,“唱片实体零售已是夕阳行业,如果店舖细间一点,以其母公司财力,仍可能捱多一段时间,但结业仍是迟早问题。”
 
唱片店相继结业,现有12间分店的CD Warehouse成为全港最大型的影碟及音乐唱碟连锁零售店。该公司负责人黄先生认为,CD销量虽不及90年代,但唱片店仍有生存空间,存亡只取决於经营方式。他称CD对部分人仍然重要,数位下载一年可能只带来数百元收益,远远不如光碟。
 
开业25年 股权频换 转型失败
 
hmv源自英国,全名为His Master's Voice,1921年在伦敦牛津街开始营运,最初生产留声机,其后转为唱片零售商,经典商标是一只狗在听留声机,背后也有一段故事。小狗名叫Nipper,因对留声机感到好奇,侧着头倾听,画家将其动态画下,命名为His Master's Voice。此画后来获生产留声机的公司Gramophone Company买下作为商标,该公司在1921年开设首家hmv唱片店。
 
上世纪80年代,hmv业务拓展至加拿大、爱尔兰及澳洲等地,1994年登陆香港,首间店在铜锣湾皇室堡开业,也是最辉煌时候。
 
近年,网络影音娱乐开始普及,hmv业务大受影响,加上未能寻求新资金营运,2013年1月申请清盘;同年4月,“白武士”希尔科公司展开收购,香港、新加坡、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的经营权,落在由胡景邵创办的私募基金滙友资本手上。
 
2016年,商人萧定一旗下的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作价约四亿收购hmv香港业务成大股东,锐意将唱片店转型成为多元化生活概念店,加入咖啡店、小型书店等元素,部分分店推出五元热狗,铜锣湾旗舰店举办电竞活动,希望吸引人流,不过始终无法扭转劣势,零售店昨日清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