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政府暂撤三隧分流议案 陈帆:继续游说议员支持

2019-01-23 03:17:32大公报 作者:冯瀚林、朱晋科、蔡树文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由於三隧分流意见纷纭,政府决定暂时撤回议案

立法会大会原订今日审议政府提出的三隧分流无约束力议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昨日宣布,由於议员对三隧分流意见纷纭,政府未能取得足够支持,决定暂时撤回议案,未来一至两个月会继续积极游说议员支持,但未定何时重提议案。陈帆亦表示,目前收费建议是最好的建议,方案调整的空间“几乎等於零”,但仍有空间“求大同、存小异”,重申三隧分流对香港长远发展有裨益。

陈帆昨日召开记者会,解释政府团体对三隧分流方案仍然在努力中,今日不会提出动议,但仍然会继续积极全面游说议会支持,因为三隧分流方案对香港长远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有很大裨益。他又称,政府做出决定后,已第一时间通知传媒,并向公众交代;今天不提出动议,正正代表政府尊重议会。

模拟40情景 现方案最好

至於三隧分流方案有没有空间调低收费,陈帆回应说,运输署聘请了专业的交通顾问,亦做了很仔细分析。在整体报告之中,就西隧、红隧、东隧作出了40个情景进行分析,以私家车为例,红隧及东隧各收40元,西隧收50元,这样对整体三隧分流的效果是最好。若果红隧收费降至30元或35元,会令东隧以至红隧更挤塞。东隧方面,车龙会塞至开源道及将军澳道的交汇处,为当区过海的市民带来严重的挤塞。作为负责任的政府,他只可以提交最佳的建议。

调整空间“几乎等於零”

陈帆表示,方案调整的空间“几乎等於零”,但在这基础之上,希望大家“求大同、存小异”,为香港长远发展作出妥协,让三隧分流方案得以推展,这是当局的目标。只要让政府推动三隧分流方案,在政府与西隧的原则上同意的基础上,如果整体安排对香港市民有益,政府愿意持开放的态度。

被问及推行三隧分流方案的时间表,陈帆说,政府希望方案在2020年1月1日踏出第一步,这需要一定的程序,包括:向财委会申请拨款、修例更改东隧及红隧的收费,但先决条件是得到议会足够支持,强调时间非常紧迫。他又说,中环湾仔绕道第二阶段的工程需要一个月时间,相信到时就可看到整体成效,政府在这一两个月内将尽力争取议会支持。

陈帆指出,过去三个月与不同议员商讨,虽然大家意见不同,但方向一致。即使大家对细节有不同理解,但大家没有恶言相向,所以他觉得有一个探讨空间。

现时大家聚焦於隧道收费,其他方面都只是疑虑。他相信议员理性务实,为香港做实事,只要大家为香港整体利益出发,他有信心达至共同点。

陈帆又强调,现届政府的态度是只要能提供优良的服务,个人荣辱不应该计算在内,因为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使命是服务市民。

对於突然撤回动议,署理行政长官张建宗表示,最重要是实事求是,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多些时间。在数据方面,亦能配合中环及湾仔绕道通车的实际情况作一个全盘评估,使方案更有说服力,更能令到议会觉得政府方案是可行的。

议员:可观察绕道成效再评估方案

特区政府昨日宣布撤回三隧分流无约束力议案,立法会各党派认为政府从善如流,可让社会观察中环湾仔绕道通车后港岛区的交通变化,再判断三隧分流原方案的估算是否正确。他们希望当局与立法会议员充分沟通,平衡公众及各持份者的利益,以最符合社会利益为依归的方案解决香港长远的隧道挤塞问题。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民建联陈恒镔表示,早在方案提出时已表明有所保留,主要是因为加价过高,如果政府估算不对,就会三隧齐塞。他续指,现时三隧分流方案的估算,建基於中环湾仔绕道可以帮到西隧分流,“但估算归估算,实际效果是否这样呢?政府可以观察中环湾仔绕道通车后一段时间的情况,与估算是否符合,然后拿出一个具说服力的方案出来。”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陆颂雄指,工联会难以支持原有方案,政府应拿出诚意与公众讨论,把握时间游说,不要原封不动提交原方案,而是拿出一个完善及有社会共识的方案。他说,希望三隧分流是在东隧及红隧不加价、西隧减价前提下推展,不希望东隧及红隧大幅加价新民党期望政府日后就三隧分流再推出议案,应充分向社会解说,平衡公众及各持份者的利益。

西九新动力主席、立法会议员梁美芬说,原则上同意三隧有必要分流,但认为社会需更多时间了解目前的方案的利弊。

中湾绕道加路牌 林士街天桥变畅顺

图:运输署增加路牌提醒后,林士街天桥交通明显改善\中通社

中环湾仔绕道今日通车第四日,运输署昨增加路牌提醒中线及左线都可前往中区及湾仔北后,林士街天桥交通明显改善,未再有出现左线大排长龙。政府表示,绕道车辆流量与预期相若,争取时间加快完成第二阶段工程后,需时约一个月,届时从绕道中环出口出来的车辆可直上干诺道中天桥向西隧方向前进,绕道对交通纾缓功效将得以全面发挥。

昨早所见,林士街天桥交通虽然车多,但明显较前日早上畅顺,运输署已在林士街天桥电子显示屏加设提示字句,提醒中线都可以去中区及湾仔北,天桥加设黄色临时路牌,提示行车线往中区、湾仔、北角的方向,又改劃部分路段的白线,令慢线和中线可以互相换线。运输署亦已延长机铁站民祥街的绿灯时间,加快疏导从绕道转出中环的车辆。

署理行政长官张建宗表示,会争分夺秒尽快完成绕道第二阶段的改路工程,届时中区交通问题应该进一步改善。运输署署长陈美宝称,会考虑在东区走廊上的大型显示屏,因应交通情况显示中环一带的交通情况,让驾驶者选取合适的路线。

绕道工程未完成 指摘不合情理

中环、湾仔绕道通车,成为各大传媒及社会关注焦点。许多人关注绕道通车后,中环仍然出现交通挤塞。与此同时,政府宣布,因三隧分流方案在立法会未获共识,临时撤回今日在立法会辩论三隧分流无约束力议案。

建设中环、湾仔绕道的目的,是改善中环及湾仔交通挤塞问题,让来往东区和西区车辆不必行经中环,减低中环车流量。三隧分流方案,是建基於中环、湾仔绕道通车的基础之上。

绕道出现某些挤塞情况,源於三大因素:第一,作为绕道的关键配套工程─林士街接驳路工程,须在绕道通车后,才能进行第二期工程,导致东区前往西区,及西区前往东区的车流,必须驶入中环,在中环形成樽颈位。其次,道路使用者不熟悉绕道的线道安排,影响正常行车速度。第三,绕道内的交通指示未够清晰,影响驾驶选择行车路线,造成挤塞。

绕道未能发挥真正效用的根本原因,是整体道路工程仍未完成。此刻对绕道功效提出各种各样指摘,并不合情,也不合理。

因中环、湾仔绕道而提出的三隧分流方案,在立法会遇阻力。表面上,绕道未发挥应有效能是反三隧分流的理由之一,背后,关键是三隧分流的收费问题,是不同利益阶层在立法会的角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