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现代李时珍”90后生力军同声气

2019-02-17 03:17: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过去一年是香港中医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设立了中医藥处之外,施政报告更宣布将中医藥正式纳入本港医疗系统中。目前,註册中医师人数已达一万,比10年前增加25%,每年更有约200名新註册中医师。中医藥界得以抬头,有赖一众中医师前辈无私做开荒牛,将中医藥知识系统化,为传承及发展奠定基础,亦吸引年轻90后生力军接棒,誓要令中医藥更系统化,为每名病人“度身治疗”。而随着粤港澳三地医学、科技、文化交流愈趋密切,年轻的中医师都关注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即将出台,中医藥界的交流互动、中藥现代化的研发进程势必进一步加快,源远流长的中华医藥国粹,必定会一步步地大放异彩。/大公报记者 刘心(文)、李小榣(图)

  谈中医藥发展,不得不提的是已年届85岁高龄、人称“现代李时珍”的註册中医师李甯汉。李甯汉现为香港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藥研究所名誉顾问,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藥学院荣誉教授。单看连串头衔,定以为他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书呆子,事实上刚刚相反,李甯汉自幼是“野猴子”,随中医师的父亲李少白通山跑,自此与中医结下不解缘。

  老医师 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1963年,李甯汉入读了香港菁华中医学院。六年后毕业,“野猴子”穿起医生白袍,展开了中医师的执业生涯,开设诊所为基层市民治病。他更设立香港中医学研究所,在母校香港菁华中医学院任教,开班授徒,培育杏林新秀。“我经常带学生到山上,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内,辨认一百种中草藥,然后评分。学生在野外实习后,加深对中草藥嘅认识,结果,很多都不负所讬,成功过关。”

  这种传承方法,来自过去中医之间的交流,才令中医藥能够拥有源远流长历史。不过,李甯汉指出,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与时并进。“自从1984年中英谈判后,愈来愈多市民重视中医治疗。所以由那段时期开始,我将800几种中草藥系统化,按科属、学名等重新整理,中英对照结集成书,成为《香港中草藥大全》。同时,更协助政府机构与大学,建立超过十个中藥园,推广中医和中草藥。”

  奉献半生,李甯汉的心愿,就是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至今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过去香港中医藥发展,我会用步伐缓慢去形容;然而在这十年,进展得好迅速。”李甯汉笑称,现时体力已大不如前,要由生力军接棒。

  生力军 为病人度身开藥

  李甯汉口中的生力军,其中一位是90后中医界“小鲜肉”、28岁的蔡梓铭。他从小经喜欢钻研古书古文,热爱中国文化。2014年在中文大学中医系毕业后,成为註册中医师,开设医馆。踏上行医路,看起来顺理成章,原来当初他志愿,不是当中医。

  “当年考中大,新闻系才是我第一志愿,结果入了第二志愿的中医系。一次为朋友用针灸,医好他长期脚痛问题,令我好有满足感,加上自己一直好想救人、帮人,所以先愈读愈喜欢。”无心插柳柳成荫,由那刻起,蔡梓铭认定中医是他的未来事业与使命。

  蔡梓铭笑指,受惠於中医师前辈们努力栽树,才能让一众后辈得以乘凉,令中医行业前景被看高一线。“依家中医有系统有规範,有理论可依,制度与重视程度,当然比几十年前好。不过,以前中医行师徒制,好处是师父可以将自己几十年行医经验,传授畀徒弟。依家想练好医术,就要靠自己努力进修,四处拜师,先对得住求诊的病人。其实,每个病人病情都唔同,我希望,为每个病人度身开藥,令他们感受到中医与西医的不同。”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中医藥发展可产生协助效应,对各方都有利。蔡梓铭谓,“中医起源於中国,围绕珠江三角地区,都有许多的中医研究会。三地中医师医术、科研可以互相交流,集中一个地方打造入中医藥科技产业园,其实对於中医藥发展都有好大帮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