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80后工程师识“转身” 湾区创商机

2019-03-18 03:17: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人固然有优势,但不要以为把自己擅长嘅嘢照搬上去,就能够个个创业成功。其实应该反过来,先看看内地有什麼需要,再把我们的特长变化到满足到当地需求。”80后年轻工程师陈智敏在大湾区发展,两度碰壁后调整路向,“不务正业”做资历顾问,助内地工程师走向国际,“大湾区这麼大、中国这麼大,我们不会找不到机会,但更重要是找对定位,找到热点、痛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症下藥。”/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

  陈智敏持有工程师专业资格,并在香港开设工程公司,两年前在内地开展业务,成立的竟然是国际资历顾问公司,他自己也拿来开玩笑说,“我确实‘不务正业’”。但柳暗花明,“限制”原来可以转换为“商机”。

  五、六年前,即是深圳前海合作区发展初期,陈智敏已经有意回内地发展,“当时到前海考察,那裏还是烂地一片,听到要发展‘特区中的特区’,有六个沙田那麼大,而且用香港发展模式,觉得机会来啦,好兴奋。”不过,香港工程师及建筑公司难以取得内地资格,未能参与前海发展。

  思考优势 另闢蹊径

  其后,国家商务部在“一带一路”援建项目引入香港公司承担项目监理任务,再次燃点起陈智敏的希望,“当时以为做不到承建,应该可以做监理吧,而且我们公司在香港都参与过不少大项目,应该够资格啦,於是尝试註册。但申请表(结果)填不够三分一资料,因为无内地地址、无内地经验、无内地交税纪录,简单讲,我们‘落唔到地’。”

  碍於香港与内地法制不同,香港专业难以在内地“落地”,两次碰壁,却触发陈智敏另闢蹊径的想法,“既然‘一带一路’项目都需要香港建筑专业人士做监理,我们的优势是什麼呢?”他研究两地建筑专业人士註册制度后发现,内地在职註册工程师的认证制度仍有待完善,亦未能与国际接轨,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内地对国际专业工程资历认证需求殷切。

  做民间桥樑 助走向国际

  “国际专业认证在某程度上是内地工程师的‘痛点’,那我们就发挥所长,做民间桥樑,帮他们走向国际,过程中他们需解决学历互认、谘询、培训等服务,这些需求就成为了我们的业务。”陈智敏的商业计劃,在内地两个创新创业大赛先后获奖。他看好内地工程师需国际认证的前景及需求,去年陆续在香港、深圳、广州、茂名设立办事处,并计劃今年在惠州开设办事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