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专家合夥人车品觉:
大湾区创科发展需要既懂科技又懂商业的人才,香港不要妄自菲薄,事实上有能力培育相关人才,要发挥好国际视野等优势,这类人才可把科技转化为具商业价值的商品,对於创业公司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目前湾区最大的挑战是招揽科技人才的比例仍低,不少人才仍依赖大公司培育出来。
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
香港在大湾区内可扮演国际化角色,不仅本地的创科公司可到内地发展,海外科技公司可通过香港这平台走进内地市场,粤企亦可经香港走出海外市场。以数码港为例,已与日本、泰国的园区对接,把自身优势具体化。香港可发挥作用及价值与湾区各市优势互补,甚至是粤港企业一同出海。
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陈冠华:
湾区内做得好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市场定位在欧美、东南亚,不与内地产生竞争;另一类是以内地市场为主,但两类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人才。非本地生入读香港的大学只能佔受资助学额的20%,香港在培养人才上可以做得更多,政府应加大投入并拆墙鬆绑,培训更多科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监容永祺:
内地人对香港寿险及医疗、危疾等产品需求与日俱增,若实现人流、物流及配合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有政策资源及地区优势互补,加上互联网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来有机会跨境交易、提升网上投保,以及有利区内的寿险及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