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水的地下智能停车场将採用圆轴垂直式升降操作方法,存取车辆速度较快
本港车位奇缺,运输署拟引入地下智能停车场解困局,首个选址是深水埗钦州街及通州街交界,预期可提供200个车位。该停车场设於地下,採用“圆轴垂直升降式”设计,利用全自动化电脑系统控制,好处是运作原理简单,存取车辆速度较快,适合细地皮使用。有关计劃将於下周二提交深水埗区议会讨论。熟悉交通运输问题的专家指出,在地底兴建停车场,成本较其他方法贵,但在土地缺乏的情况下,是迫於无奈的做法。\大公报记者 林海莹、陈卓康
运输署最新文件显示,地下智能停车场选址面积约3400平方米,现时用作地政总署斜坡维修组的工地及仓库,由於环境限制,拟採用圆筒式设计。而停车场地面则会兴建休憩花园,设有儿童遊乐场及健身设施等,实行一地多用。运输署指出,过去10年,本港车辆总数平均每年增长3%,泊车位数量平均每年只增加0.9%,泊位短缺,一直困扰车主。在今年二月底,全港政府泊车位约有103,200个,由私人营运的泊车位约有655,500个;而截至去年12月底,私家车登记总数为617,683辆。
对於政府有意兴建全港首个地下智能停车场,关注深水埗交通大联盟召集人郑泳舜表示欢迎,他说,由於深水埗区欠缺大型停车场,这将有助改善区内严重违泊及塞车问题,但项目落成需时,因此建议政府短期另觅天桥底等位置,引入“摩天轮”式旋转吊篮等技术,存放车辆以解决违泊问题。
地面建花园一地多用
大联盟另一召集人李梓敬补充,在地下停车场地面兴建休憩花园,有助长者日常健身需求,亦是落实智慧城市及一地多用的第一步。而在安装智能咪錶、智慧灯柱及发展智能泊车系统配合下,智能停车场将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运输研究学会资深会员熊永达表示,市区土地缺乏,在没有其他方法下,这是迫於无奈、最贵的兴建停车场方法。香港汽车会会长李耀培亦欢迎政府的建议,他指出,智能停车场及泊车系统技术,在内地、日本、韩国等地已应用逾10年,香港“迟做好过无做”。他又认为,政府过往清拆多层停车场时,未有补回泊车位,令繁忙地区泊车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