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湾区机遇\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9-03-29 03:17: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80后科学家如虎添翼\大公报记者 赵凯莹

  图:“80后”机械工程专家岑浩璋正积极準备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大公报记者赵凯莹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向港澳地区试点开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优青),3月22日起接受申请,旋即引起本港青年科学家的兴趣。“80后”机械工程专家岑浩璋主力研究“微流控技术”,36岁的他已接近优青的年龄上限,决定放手一试,正积极构思计劃书。他表示,透过同行竞争,有助提升本港科学家的水平,期待国家未来进一步开放更多项目,为港青提供更大平台,将科研成果发扬光大。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细管道中利用微液滴包裹藥物、细胞等微小粒子,以更好地控制被包裹物的大小和均匀度,可应用於藥物输送及生物检测等範畴。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助理院长岑浩璋以“全水相液滴”为研究目标,即无论液滴本身,还是其身处的环境,都由水製造,同时研究出“沟唔埋”的水,令液滴不会与周围环境融合。

  岑浩璋称,从同行口中得知,优青项目重视研究员的往绩,包括奖项、发表论文的数目等,他认为,“全水相液滴”属於较新的研究範畴,有助他建立独特性,虽然应用上的影响性可能有不足,但仍会尽力写好计劃书,若成功申请,将用作聘请研究员之用。

  港大副校长(研究)贺子森(圆图)表示,正积极鼓励教职员递交申请,认为项目对年轻科学家而言是一种鼓励和认可,相信项目有助本港吸引和留住人才。“申请条件没有限国籍,如果我们在哈佛、耶鲁、剑桥等地请人来港大,他们来到香港都可以申请这个计劃,对於增聘外间人才,这是最大的优点。”

  两地学者有更多合作空间

  贺子森续称,香港拥有国际视野的优势,以港大为例,无论管理制度及系统都与世界接轨,有助吸引全球性人才,“国家很清楚香港的优势,希望透过今次项目增加外国的顶尖人才来香港、大湾区,甚至内地工作。”

  岑浩璋认为,国家提供这类平台,有助提升香港青年科学家研究的影响力,以及为两地学者提供更多合作空间,同时,透过今次项目,港青可与内地学者建立共同语言,相信有助两地的科研基金接轨。

  各大学鼓励科研人员申请

  理工大学表示,正积极向合资格学者收集申请书,相信是次开放申请可为香港的青年学者提供额外的科研资金来源,有助培养具潜质的科研人才,以应付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

  城市大学表示,作为近年透过在深圳研究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多项目的香港院校,十分欢迎中央财政科技计劃直接为本港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研究经费,会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提交申请。

  中文大学则指,是次开放申请对香港高校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鼓励香港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为促进两地优势互补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科研资金开放,以往囿於科研资金有限而工作受到掣肘的本地科研人员,亦藉此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故定必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提交申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