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青葱的“成长小说”(一)\严诗喆

2019-03-29 03:17: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值此纪念“五四”青年爱国运动100周年之际,“成长小说”再度引起关注。“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第一次明确提出Young China的概念,将个人的“少年”、“青春”时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从古老帝国往现代国家的改革、更新联繫在一起,带有“返老还童”(Rejuvenation)的寓意。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学批评家宋明炜,在《少年中国——民族复兴与成长小说》一书中,借用“青春”这一文化符号,并以此为意象和理想的寄讬,通过小说叙事、发展的独特视角,与近现代中国(modern China)建构内,社会政局、文化思潮的此起彼伏、频繁更迭紧密结合,透析、论述“青春”作为这一时期“成长/教育小说”的突出主题,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变局并与之相互影响、彼此映衬的。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有两条主要脉络:其一,英文的Youth或Young与近代历史变更相连,衍生多种提法、多层含义,例如:“青春”、“少年”、“青年”,启蒙的“新青年”、激进的“革命青年”,等等。通过区别这些看来相似的词语的具体内涵,结合各自出现、流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事件,探究、论述社会、文化变革的走向、脉络。其二,以“成长/教育小说”为视角切入,着眼於小说的叙事手法,结合作家对人物塑造、情节铺排、整体布局的处理方式,探究小说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从中看出小说的社会功能。

  在脉络一中,需要把握一些关键字,并联繫小说内容及社会背景来理解。比如:第一章由梁启超提出的Young China(少年中国),第二章以吴趼人《新石头记》中的宝玉形象为代表的Old Youth(老少年),第三章以叶圣陶塑造的“倪焕之”为代表的New Youth(新青年),第四章从茅盾的《蚀》(三部曲)及小说《虹》看Revolutionary Youth(革命青年)形象的形成……相似的意思,不同的提法,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小说的戏剧性情节描写,直观、生动地将当时的社会缩影反映出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