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报贩每朝凌晨便回到档口,工作近廿小时却可能只有两三百元生意 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报纸档在过去十年,总数由602个暴跌至390个,数字背后反映行业经营困难。大公报记者早前到多区随机抽查约30个报纸档,发现超过85%报贩为增生意而冒险违规。有报纸档犯险变身“另类便利店”,兼卖非牌照“限定售卖”的商品,这些“违禁商品”包括各式饮料、充电器,甚至赌具。业界慨叹行业日渐式微,寄望政府能够“畀条生路”,放宽报贩售卖的货品种类,让报档於困境中生存下去。\大公报记者 刘心(文) 李小榣(图)
“依家无乜人会嚟买报纸、杂志,就连帮衬饮品、烟仔嘅人都唔多,一日都唔知做唔做到200、300蚊生意,日日坐喺度,好似吊命咁。”在旺角砵兰街一带经营报纸档逾六年的陈女士表示,过去一年,附近已有近五间报纸档结业,面对经营困难,唯有寻出路。
报纸被商品“淹没” 月月收告票
该个面积近百平方呎的报纸档,除引进租借充电器服务外,还售卖多款商品,身为“主角”的报纸杂志,反而被“淹没”其中。陈女士无奈指,“啲‘立杂嘢’摆超过咗摊档一半,我知咁做係唔合法,依家平均每月都收到两张控票,由第一次罚400蚊,到依家一张罚800蚊。不过,如果我唔卖其他嘢,就更加揾唔到食。”
而在同区经营报纸档逾40年的廖先生,多年来见证行业由盛转衰。他认为,贩卖报章杂志已是夕阳行业,即使减价促销,销情仍然惨淡。“以前高峰期,日卖超过千份报纸,真係收钱收到手软。依家边有呢隻歌仔唱吖?卖到过百份已经偷笑。要竞争,唯有卖嘢多元化啲。”
摆大大个冻柜 广告位招租
然而,据食环署《小贩规例》规定,报纸档的持牌人只准卖报章杂志以外指明的12种商品,如蒸馏水、纸巾、香烟、凉果等;而该等商品佔用的範围,亦不得超过报纸档认可面积的二分之一,违例者可遭检控,最高可被判罚款5000元。
大公报记者日前随机抽查多区共30个报纸档,发现多达26档未依足食环署的规定经营。其中葵涌有报纸档在当眼处设冻柜,出售多款“违禁饮料”,在较隐蔽处出售长罐装及短罐装的啤酒,档贩更在门口贴上斗大的“广告位招租”字眼。
记者走访尖沙咀区,亦见有报纸档违例出售充电器、雨伞,甚至啤牌、骰盅等赌具,在该报纸档旁是挂满贴纸的网架及玩具柜,更佔据了部分街道。此外,更有报纸档档贩在档口贴上手写广告,标明“自由行旅客宾馆订房在此”,并提供订房的联络方法。
报纸档冒险违规成风,全因经营困难,有数据有真相,翻查立法会文件资料,持牌固定摊报纸小贩数目,由2008年的602个,大幅下跌至2018年的390个,跌幅逾35%。
香港报贩协会副主席张德荣解释,现在的报纸档远较过去少,与政府不发新的牌照,买报的人愈来愈少有关。“互联网普及,令纸媒走入严冬,作为分销商嘅报纸档,唇亡齿寒。再加上免费报纸增加,及便利店夹击下,报纸档生存好困难。协会曾要求政府放宽条例批准可以卖多啲嘢,可惜唔被接纳,希望之后再有磋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