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路透社称港“匿名法官”反修例 马道立:法官不应评论政治及争议事宜

2019-05-30 03: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莊恭诚、曾卓锋报道:路透社声称访问到三名匿名的香港法官,声称对修逃犯例感到不安,因为内地法制做不到公平审讯、香港法官可能受“北京施压”云云。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马道立昨日通过司法机构回应时指出,一般而言,基於司法独立及公正,法官应避免评论政治及其他具争议的事宜,对於有可能需要法庭处理的法律问题,法官更应避免发表意见。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基本法第85条清楚讲明,香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他认为,香港法官具超然地位,法院是看法律、看事实的地方,完全无政治化,亦不应捲入政治漩涡,这种勇悍的法治精神、司法独立是香港成功之处,特区政府曾在法庭败诉、不被法庭“买帐”,而香港法院亦曾因证据不足拒绝移交逃犯,在这方面具丰富经验、独立运作,大家可以放心。

  法律界重申修例具多重保障

  律政司司长郑若骅重申,修例有多重保障,虽然法庭是处理表面证据,但不代表不严谨,背后有一套既有的法律原则,亦有案例依循。

  资深大律师汤家骅对上述报道感到诧异,因为现任法官不应就政治敏感的议题表态,以免将来审讯相关案件时可能出现不公平。他认为,移交逃犯申请方本身的司法体制排名,不是移交逃犯程序的重点,英美等国亦与法治排名较低的司法管辖区签订移交逃犯协议。

  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主席梁美芬表示,香港的司法独立受“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保护,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香港司法机构不会受政治、社会等外部压力左右,加上法官终身制的保障,相信香港法庭完全有能力、有空间按法律原则为移交逃犯程序把关,任何人都不应不合理地怀疑香港司法体系的水平。

  身为律师的立法会议员谢伟俊指出,香港法院除了在移交程序的过程本身起到把关作用,被移交者亦有权提出人身保护令、司法覆核以及酷刑或难民申请,法官在其中都有机会参考不同证据,由此判断是否移交,假设移交申请涉及政治迫害,这些机制都为法官提供审视的空间。

  身为律师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张国钧认为,有关报道只是引述匿名人士,内容根本无从考证;对修例要认真讨论,而非纯粹大声疾呼,他计劃就移交逃犯程序提出加强人权保障的建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