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两件新闻值得高度关注:一是路透社访问了三名“匿名法官”,声称香港法官强烈反对修例;二是公民党郭荣铿对外宣称,将举行第六次的“黑衣遊行”,以表达对修例的“不满和担心”。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其实并不难判断。种种迹象显示,一隻政治黑手,正在加紧对法官及法律界人士的操控,这也正正是最令人忧虑之处:如果连法官都成了政治的工具,香港还有法治可言?
路透社昨日发表的这篇“独家访问”,声称访问了三名法官及十二名法律界人士,他们均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理由是“或令法官承受北京压力”。访问还这麼引述一名“非常资深、但基於事件敏感性而匿名的法官”的话说:“这次修例漠视了此信任的重要性,而在内地的个案而言,(信任)是不存在的,(These amendments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that trust - and in the case of the mainland, it simply doesn't exist.)。”
这篇访问令人极其忧虑之处在於:政治势力介入法官界,到底有多深?
虽然法官也有言论自由,但并非没有限制,尤其是在涉及政治立场以及潜在的角色衝突问题。而上述访问中,法官因为“事件敏感性”而以“匿名”方式发放政治言论,说明相关人等已经明白当中存在违反《法官行为指引》之处。根据该指引第74条:“对於一些很可能会由法庭处理具争议性的法律问题,法官如发表意见,其表达方式及内容要避免可能影响日后聆讯资格。”
问题也在於此,明知“敏感性”、明知可能有角色衝突,仍然要接受访问,只能说明“匿名法官”的政治立场已经凌驾於其独立专业的法官操守精神。然而,公众更要质疑的是,未来一旦涉及逃犯移交的案件,上述“匿名法官”在没有申报自己的反修例立场情况下,还能否作出公正判案?
上述访问出现在修例的关键时刻,又岂是“巧合”?当然,更“巧合”的是,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郭荣铿,昨日宣布将发起回归以来第六次“黑衣遊行”,以表达反修例立场。《逃犯条例》提出至今已三个多月,早不反对、晚不反对,偏偏在“匿名法官”发声之时才出来“黑衣遊行”,世上巧合之事也真多!
无论是“匿名法官”还是“黑衣遊行”,并非两起偶然现象,恰恰相反的是,这说明一隻政治“黑手”正在介入香港的司法界。他们希望通过这类法官、律师也反对的新闻,去达到影响香港社会的取态。尤其恶毒的是,“黑衣遊行”是在6月6日举行,而反对派发动的第三场反修例遊行是在三天之后的6月9日,其激化矛盾煽动对立挑起纷争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当法官被政治势力操控,当律师成了政党的工具,香港还有法治可言?公众要看清楚的是,“匿名法官”实是“罪名法官”,而“黑衣遊行”则是不折不扣的“黑手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