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打破京港“熟悉又陌生”关係 香港需要敢言\就是敢言副主席吴志隆

2019-07-19 03:25: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就是敢言”会长洪锦铉(左一)等青年代表,与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中)交流青年读书荟

  六月修例风波延续至今,本港民情激愤,真假新闻鱼目混珠,衣服的颜色、个人对事件的观点,都很可能引发不同观点人士的抨击,甚至是一连串的恶意攻击。但如果沉默不言,无疑是纵容罪恶,因此,“就是敢言”7月11日至14日访京期间,将在香港的观察所得,带到了当地。

  

  香港人对北京并不陌生,同样,北京人对香港也不陌生。但是,除了烤鸭、长城与故宫,久居香港的我们,对北京有多深入的认识?同样,只透过媒体与互联网了解千里之外的香港,又能否知道迪士尼、海洋公园以外的香港?这种看似熟悉,实质上很陌生的关係,正是今天香港与内地关係的写照。

  “两制”之间为何摩擦不断?

  但这样的关係并不利於“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尊重“一国”也包容“两制”,同时让涉及“一国两制”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需要建基在双方之间都有充分的了解与理解。但若,只知皮毛,不知就裏,便成为一种“熟悉又陌生”关係,看似知道对方,其实并不了解对方。“熟悉又陌生”关係存在於家庭、恋爱、朋友等关係当中,人际间的种种误会,大多由此产生。两种制度之间的种种摩擦,是否也是一样?

  也许,香港回归22年来,两地不乏交流,国情班与考察团你来我往,但“两制”之间仍有一次次的摩擦,其核心原因在於,大家有没有正视或者办法解决这种“熟悉又陌生”的关係。

  要解决这种关係,香港需要“敢言”!请勿误会!本文不是“就是敢言”的硬销广告,笔者要强调的是“敢言、善言、能言”的态度,才是释除疑虑,建立密切关係,让“熟悉又陌生”关係,真正走向水乳交融的重要态度。

  港人应“敢言、善言、能言”

  所谓“敢言”,不是盲目地语出惊人,而是用自己的眼客观地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耳去听不同的声音,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别人的心。在社会情绪沸腾的当下,敢於依据事实来实话实说,“是其是,非其非”,不因盛气凌人的氛围而自我灭声,也不因立场不同而不言或妄言。

  所谓“善言”,不是盲目地说好话,不是只说别人爱听的话,更不是情绪性的谩骂,而是说“有益”的话。“有益”,这是我们立言的出发点,就是客观分析事件的原因,细心找出协助解决问题的建议,订出解决问题的目标。

  而所谓“能言”,则是我们要理解受众,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与方式,让他们可以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意见,也要勇於发问,发现双方对事物的理解有何不同并找出答案,这才能使双方突破“熟悉又陌生”关係,达到真正的互相理解的效果。

  在今天香港的社会气氛下,或者有人会认为“敢言、善言、能言”是镜花水月的追求,但笔者仍坚持这是“就是敢言”组织的执著追求。虽然,我们都知,路仍然远。

  路虽远,青年人需择善固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敢言”日前走入北京市政协、港澳办、港澳研究会、人民日报报社及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就是希望透过与各单位的交流,让我们的成员将各自在香港观察到的情况带到相关机构,让内地朋友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场风波的前因后果。这些机构或参与对港政策的制定,或参与对港宣传,若没有全面、客观、深入认识香港及香港的问题,如何可以协助“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老老实实!有冇如实反映港人意见?”有朋友在媒体看到笔者随“就是敢言”走入港澳办,有此一问。在一个错综複杂的大事件中,笔者或者没有能力去洞悉全局的每一个细节,但对事态的分析是根据对事实的累积观察,这或者只是全局中的一个角度,但绝不偏颇。

  “一国两制”是中央与香港的共同事业,更是香港全体市民的主要生活根基,虽然在此基础上仍有不少问题,但毁灭这个基础绝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北京回来,沙田的严重警民衝突让民间情绪升级,但仍有人坚持所谓“遍地开花”,继续策劃一场又一场的暴力示威行动,暴力走入社区,他们说,这是对香港的爱,你信吗?

  欢迎投稿 qingniandushuhui@gmail.com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