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特的、个人的建筑理念?人与自然相辅相成,这是我与生俱来、源自中国的。”贝聿铭在访谈录《贝聿铭谈贝聿铭》中这样阐释。
建筑理念源自中国
访谈录介绍,贝聿铭是发迹於苏州的贝氏家族后代。随父亲离开香港、来到上海后,贝聿铭应祖父要求,每年假期都回贝氏老宅狮子林学习打理家族事务。在上海,贝聿铭是银行家少爷,打撞球,出入高档餐厅,看美国电影;在苏州,贝聿铭则是贝氏家族长孙,在狮子林陪祖父听崑曲,看雨水从屋簷滴落,听凉风穿过回廊。
少年的一切为成年打下底色。即使17岁便远赴美国,但贝聿铭骨子裏仍然是东方内敛含蓄的人文主义,他的建筑设计也如此。
以《桃花源记》为构思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沙漠引入流水的迪拜多哈博物馆,让光线做设计的巴黎罗浮宫金字塔,把建筑融入山脉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不只是建筑、文化,在各个层面,我们家族都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繫。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贝聿铭之子贝礼中说。
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设立为奖学金基金,资助有抱负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毕业后将所学带回祖国。
贝礼中说,贝家人身上流传着对公共事业的崇敬心和使命感。在贝聿铭的晚年,他把重心放到公共空间设计上,设计了一座座美术馆、科学馆、垃圾焚化厂,并不止一次接受媒体採访时称,希望能为中国设计一间戏院。
贝礼中也如此。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在中国设计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筑,提升周边环境和人们生活水準,“这是我们家族的义务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