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数学天才衝破框框\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文、图)

2019-12-11 04:23: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资优生明仔感叹:“数学资优的孩子不仅数学要好,其他科都要花时间恶补,否则难以从DSE‘3322’的死框架中脱颖而出,目前的做法,香港怕难再出丘成桐。”

  “数学资优的孩子不仅数学要好,其他科都要花时间恶补,否则难以从DSE‘3322’的死框架中脱颖而出。”数学资优生明仔感叹地说。有机构指出,现时教育局未有推行全面的资优普查,若私下报名测试,也要轮候数年,导致不少天才错过了培养的黄金期。资优生长大后,又没有专门的学校,以及与大学的衔接考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名作《伤仲永》,文章讲述天才儿童得不到教育机会,长大后沦为平庸之辈,类似的悲剧故事,在今天的香港依然存在。专家指出,化“忧”为“优”,必须靠“贴身”的教育配套。

  作为数学资优生,明仔上年喜获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取录,但开心的背后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感慨地说自己是少数能摆脱《伤仲永》悲剧的幸运儿。他的数学天赋能够被发掘,都是明妈的功劳。

  明仔还在读幼稚园时,偶然获得一本小学数学课本,他竟一看入迷,更开始和小学生一样在上面写写画画。

  读幼园时已懂乘除

  明妈发现明仔的兴趣后,向邻居家借了全套小学数学课本,以至部分初中物理课本,供明仔学习。明仔看这些课本,就似普通孩子看漫画一样,读到精彩处就会废寝忘食,通宵达但书不离手。因此,当其他幼稚园的孩子连加减数都未能数得清时,明仔已懂得乘除法运算了。

  然而,当下家长大都忙於工作,加上学校班级人数众多,老师难以充分了解及照顾每位学生,资优儿童往往未能被“挖掘”,潜能最终尘封,逐渐被淹没了。

  明仔表示,由於数学较其他学科在成绩上易分高下,个人天赋较易显露,妈妈才可在未带他做智商或其他资优多元评估之前,已获学校发现其潜能,引荐他到资优教育学苑及科大资优班学习。这些资优课程虽对明仔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课程只持续数月,他又要重回学校,未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培养。“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恒常的练习中才能进步,久久不碰题,一样会生疏。”

  叹收生只看DSE成绩

  由於资优教育学苑和高校资优班并未“学校化”(设专门学校),以及未能衔接高校的专门考试,明仔直言只能视为普通兴趣班或补习班。资优生要接上社会的轨,和其他学生一样,仍然要通过中学文凭试(DSE)的考核,考取“资格”。明仔感叹说:“数学资优孩子,数学容易考取高分,但要达到DSE‘3322’的死框架要求,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恶补其他科。”

  明仔有位师兄,14岁时就成为全球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奖得主,当时已有美国的大学向这位神童伸出橄榄枝;而同为银奖得主的另一朋友,报考一所全港排名前三的大学却未获取录,皆因大学收生要求写明必须在DSE中该科获指定分数。“难道在DSE那科拿5**的人,就厉害过全球数学竞赛的得奖者?”

  “不是说DSE不好,只是学校在收生时,不应‘一刀切’地将DSE的结果凌驾於所有成就之上。”明仔说。他坦言,本港的教育制度和观念都比较保守,若然不思改进,就难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