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晚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时指出,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为此,他提出四点倡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全球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习主席的讲话着眼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提出了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大国担当,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再次彰显。
团结协作凝聚巨大合力
习主席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加紧行动起来,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藥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病毒是看不见的敌人,病毒攻击的不仅仅是武汉人、湖北人、中国人,而是整个人类。时至今日,疫情蔓延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已经有55万多人确诊、两万多人死亡。
儘管这个世界不乏聪明的大脑,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两个月裏,当中国民众与病毒奋力搏鬥时,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有的对潜在的危险满不在乎,有的自信高贵的血统具有天然免疫力,有的高估了自己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隔岸观火,臆想渔翁得利,错过了最佳“时间窗口”。
在美国,纽约州几乎成了两个月前的武汉;在英国,继查尔斯王子检测为阳性后,英国首相约翰逊昨日也被确诊。事实证明,病毒并不会自动识别人类的国籍、民族、种族、年龄、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任何人亦无法独善其身。
惨痛的教训警示人们,只有抛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过时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团结协作,才能战胜病魔。中国是这一理念的宣导者,也是坚定的践行者。
联防联控遏制疫情蔓延
习主席强调,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
在没有武器消灭敌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敌人渗透。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中国31个省份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一级回应,佔全球五分之一的14亿中国人,在春节这个中国最蔚为壮观的“旅行季”,一齐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和聚会,而宅家抗疫。过去两个多月,中国人在两条战线上抗疫,一条是医疗卫生系统,“白衣战士”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另一条是社区,各方合力严防死守阻止病毒扩散。两条战线都幹得非常出色,众志成城,筑起了铜墙铁壁。
联防联控是一个好办法,儘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完全可以借鉴中国的做法,中国主动向各国分享经验、提供帮助,这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
习主席强调,中方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二十国集团应加强疫情防控资讯共用,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适时举办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级别会议。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大对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支持力度。
过去两个多月来,世卫组织官员多次到中国,了解抗疫进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中国的疫情防控举措给予积极评价。世卫组织的意见得到了中国的尊重;可惜的是,其忠告却被某些国家当成了“耳边风”,造成了今天的被动局面。
世卫组织是基於科学研究做判断、下结论、促防疫的专业组织,它可以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之争,具有超然於任何国家政府之上的领导能力。在人类遭受如此大规模病毒袭击时,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反思全球治理结构的短板,改革全球治理机制,支持世卫组织在处理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领导作用。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力挺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致力於消除“治理赤字”的理性选择。
各国联手防止经济衰退
习主席强调,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衝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习主席呼籲,二十国集团成员採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甦士气。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配置,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更加清晰,“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早就形成。疫情在全球爆发后,许多国家不得不採取“封城”“封关”“封国”的极端做法,令世界变成一个个“孤岛”。如果人员、货物长时间不相往来,世界经济不可避免地陷於停滞,所有国家都会深受其害。
G20国家的GDP佔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佔全球的80%,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是G20,经济回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G20。各国联手施救,既是救世界,也是救自己。值此危难之际,必须出大招、出硬招,提振世界经济复甦士气。中国的呼籲具有前瞻性,在关键时刻发出了挽救世界经济的最强音!
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习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定会深入人心。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
註:《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