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左)运动场重开,吸引市民前往做运动,舒展筋骨。(右)中央图书馆重开,市民须排队取筹轮候进入
疫情严峻期间,户外康乐设施都被围封,以减低社区传播风险;近日疫情放缓下,康文署昨日起重开免费户外康乐设施,包括公园的健身设施、卵石径、缓步径等等;而香港中央图书馆及六间主要图书馆昨日起亦局部开放,暂时限定于下午一时至晚上八时开放,并需控制入场人数。难得康乐设施、图书馆再次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使用。\大公报记者 胡家俊(文) 何嘉骏(图)
“健身 百菌不侵”──李先生
免费户外康乐设施才刚解封,本身在酒楼任职经理的李先生,昨日趁放假到九龙公园,利用简单但好用的设施健身。“疫情嗰时边有得用,close(关闭)吖嘛!”在疫情前,他平均每两日便到公园,利用双杠等不同健身设施,每次大概花一个半小时做健身运动。
疫情下,健身设施都被绑上封条,禁止市民使用。此举对健身爱好者李先生影响很大,“连健身室都闩埋,点算?唯有跑吓步,做第二样运动罗。简单啲,无办法?喇,要自己谂罗。”
57岁的李先生,外貌比真实年龄后生不少,他归功于勤健身。他忆述自己十多岁时,身体孱弱,不时患伤风感冒,于是加入健身行列,笑言苦练三年后,已经“百菌不侵”,并培养了健身这半生习惯。他先是在健身室练功,后来喜欢公园空气好,借用公园设施健身已有十多年。
疫情重挫饮食业,令身为酒楼经理的李先生近月来压力沉重,他和伙计都需放无薪假,而运动正好帮助他减压。母亲节将至,他形容近日市道是“45度回升”,盼望疫情过去后,市道畅旺一如其健身习惯,同样历久不衰。健身如人生,面对挑战,他拍拍身边的双杠,笑说:“呢啲死物嚟?嘛,梗系我哋人去就住去用,人要灵活啲嘛!”
“人生 不断学习”──老先生
年逾八十的老先生,原想趁中央图书馆重开第一天前来借书,但抵达后见到要排队取筹再轮候进入,动辄需轮候两个多小时,唯有取消计划。作为历史爱好者,他在疫情前大概每一、两星期便到图书馆借书,或坐在参考图书馆阅览不能外借的历史、宗教类珍贵藏书。阅读,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一页。
年轻时,他每天上午在中小学教英文,下班后便可读书进修。他曾到香港大学做旁听生,需读的参考书大部分都是到图书馆寻找。自六十年代开始,到图书馆阅读已成为老先生的习惯。
“我几十年前无钱入唔到大学,于是一路做嘢一路读书,当时报读伦敦大学校外文学学士学位课程,佢畀好多reference(参考)嘅书单畀你,以前会去大会堂图书馆搵参考书。”半世纪过去,老先生仍然是图书馆常客,“以前搵唔到嘅藏书,而家走去九楼、十楼(参考图书馆),多数都有。”
一场疫情,打乱了老先生数十年来流连图书馆的习惯。疫情下,图书馆关闭,老先生只好改为留在家中钻研宗教命题。他表示一定会再来,因为吸收知识是一世的事,“人生,由出世到死,就系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