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回归前夕\突扫购住宅明撤暗留

2020-06-01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据去年解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1990年英方便寻求当时的欧共体对中国放宽制裁,以打破中英谈判的僵局,并为英商谋取优惠,惟中方在原则问题上拒绝让步。美英其后联手打出“组合拳”,企图利用香港争取利益。

  据土地登记资料,1992年7月1日及8月3日,美国国务院共斥资约1.06亿元,打包式扫购半山麦当劳道12-14号豪辉阁的5-8层、10-12层、14-16层、18层、24层、25层共13个全层住宅单位连天台,以及14个车位。美方持有该处豪宅物业至今,据悉同样用作美领馆员工宿舍。

  按银行估价,仅计13个豪辉阁全层住宅单位,今日市值已达约6.78亿元,较买入时大赚近7倍。以每层住宅建筑面积2265呎计,美领馆在此坐拥约2.95万呎住宅面积,与社会福利署正规劃在新界白石角兴建、可供100个宿位的安老院舍总楼面面积相若。

  美支持彭定康强推政改

  1992年7月9日,因选举落败而失落内阁要职的英国保守党主席彭定康,空降香港出任末代港督。

  急需“政绩”证明自己的彭定康,与缺乏对华谈判筹码的英国政府一拍即合,旋即於10月打着“民主选举”旗号,在未与中方商讨之下,单方面推出臭名昭著的“1995年政改方案”,违反基本法、中英联合声明及中英协议,导致1997年立法局未能如期过渡,却成功纠集起了香港回归后的反对派势力。在此之前,美国国会亦曾多次敦促英国政府实行立法局“直选”。

  1992年8月至10月,《美国─香港政策法》极速完成参众两院及总统签署三道立法程序。按该法案,“九七”后美方夥同反对派自行演绎香港的高度自治状况,从而决定美方是否给予香港有别於中国内地的“单独关税区”地位,为美国政府干预回归后的香港事务提供“法律基础”。

  炮製“香港关係法”谋干预

  近年亦有报道引用机密文件等揭发,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1994年起以旗下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DI)等名义,资助反对派组织职工盟、香港人权观察等多年,插手2014年“佔中”;中国外交部去年已制裁NED、NDI,批评其在修例风波中表现恶劣。而1993年成立、由美领馆拨款及派员任职董事局的港美中心,亦以“学术交流”之名参与设计香港八所大学的通识课程至今。

  据去年解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此时美英在香港问题上的合作,远较80年代美国政府大举卖出在港物业、準备放弃香港时密切。美方对香港事务态度进取、频频主动插手,不断向英方表达对香港局势的关注及意见;反而英方对华立场渐趋务实,并出於维护日后利益的考虑,游说美方在订立《美国─香港政策法》方面“减辣”,但主导权显然在美方手中。

  美国国务院辖下专门记录外交动态的刊物《国务》(State)在1992年8、9月号中记载,作为国务院高官的时任副助理国务卿托尔森(Jerome Tolson),当年亲自与时任美国驻港总领事威廉思会面,商讨“美领馆公寓群豪辉阁”情况,以及“美领事办公楼”的改建设计。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