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绿色记事簿/油价暴跌 废胶回收“做一吨蚀一吨”/大公报记者 谢进亨

2020-06-05 04:23: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方文金表示受疫情影响,每月塑胶回收量尚未达标

  国际油价近月跌至历史低位,塑胶作为石油副产品,原料价格也暴跌,波及再造塑胶市场。有回收业人士透露,再造塑胶价位跌至每公吨仅5000余元,直逼成本价,慨叹“做一吨,蚀一吨”,再加上疫情、中美贸易战“三重打击”,前路苦不堪言。环境保护署安排上门免费收集家居废胶的先导计劃今年推出,但连月疫情影响下,承办商称月均回收量仅十多公吨,冀盼本月重新推广追赶进度。目前全港废塑胶回收率不足10%,业界称垃圾征费须尽早推行,才能减轻堆填区负担。

  环保署数据显示,2018年全港产生595万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当中417万公吨(约70%)弃置堆填区,余下178万公吨(30%)虽可回收重用,但废塑胶总回收率仅7%,每日弃置量按年暴升10.3%至2343公吨。

  疫情贸易战 雪上加霜

  政府今年在东区、观塘和沙田三区,推行为期两年的塑胶回收先导计劃。负责东区、观塘区的承办商俊成环保董事总经理方文金向《大公报》表示,东区计劃早於今年一月底开展,原目标是每月回收100公吨废塑胶,但受疫情影响,虽已在屋苑等70多个地点设立废塑胶回收桶,每月回收量现只有约15至20公吨,远未达标。

  方文金称,疫情推广工作亦被迫叫停,“‘限聚令’下未能到屋苑设流动街站;中小学停课,无法到学校推广回收;香港电影资料馆、图书馆等政府场地停开,也无法增设回收点”,随着疫情缓和,相关工作本月起陆续恢复。

  事实上业界正面临“三重打击”。环保企业苏伊士新创建业务遍布全球,其固废资源管理循环再造及贸易经理梁润生(圆图)接受《大公报》访问称,疫情与中美贸易战影响下,内地工厂近月相继停工,海外订单又减少,对再造塑胶需求大减。与此同时,新塑胶原料价格随油价暴跌,再造塑胶难以竞争。

  梁润生称,新塑料近月成本开支跌至二、三千元,售价跌超过一半。相比下,再造塑胶碍於回收运费高昂,“每车900至1000元,只能运一至两吨未压缩的胶樽”,连同分解等其余开支,成本至少五、六千元,根本无竞争力,他坦言全球回收商目前“做一吨,蚀一吨”。

  连月积压近3000公吨

  “(废塑胶)好似唔值钱咁,其实係好有价值!”方文金认为,2013年高峰时期,公司每月有400个货柜、约1600公吨废塑胶运返内地,废塑胶除了来自本地之外,部分是由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经本港转运进口,当时每公吨市值逾万元。

  惟内地打击“洋垃圾”等因素,再造塑胶价位目前已跌至仅5000余元,贴近成本价。连月疫情下,已积压近3000公吨货量。

  《巴塞尔公约》明年元旦起生效,进一步禁绝废塑胶经本港转口。梁润生认为,本港废塑胶回收率低,回收商每月须处理三万至五万公吨废胶,才能达至自负盈亏。

  梁润生建议,垃圾征费作为源头分类的“灵魂”,有必要尽早推行,促使全港市民参与,习惯垃圾分类回收。

  方文金认为,回收工作需双管齐下推行,补贴支援前线回收商及拾荒者,亦有赖市民参与。

  方文金最后表示,若社区回收量充裕,可考虑在区内增设转运站,运用压缩工序,减轻运输成本。惟目前碍於量少、舖租贵,难以实行。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