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普及社区检测计劃反应热烈,不过有市民对部分流程并不清楚,易引起误解
普及社区检测计劃今天第四日举行,市民踊跃参与,检测中心连日运作大致畅顺,不过有市民未清楚部分流程,例如在没有预约情况下是否可以接受检测?检测若呈阴性是否不能再验?同时,坊间有些针对检测中心指引的议论,例如用完的手套、防护衣等是否应作医疗废物处置?检测中心门常开、抽样位置没屏障阻隔,会否有播毒风险?大公报记者追访专家、用家,逐点拆解检测四大疑团。有专家表示,普检算是成功,细节可再优化。
1 检测废物弃普通垃圾桶?
早前有指检测中心将用过的胶手套及採样棉花棒,弃置於普通垃圾桶,有人担心带来播毒风险。衞生署衞生防护中心解释,根据专家意见,社区检测中心内的废物与一般家居废物无异,并不属於医疗废物。
中心发言人说,政府会不断提醒社区检测中心主管及清洁承办商,按衞生防护中心指引,确保废物妥善包装在垃圾胶袋内,之后会暂存在社区检测中心内的指定废物收集处,并派出专用车辆收集废物及送到“废物转运站”弃置;另外亦会安排清洁工人以1:49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指定废物收集处。
参与市民非高危人士
在慈云山检测中心长期驻场的吴护士,同时在医院急症室、传染病病房工作多年,他认为,在检测中心用过的採样衣物不算医疗废物。他强调,手套、防护衣、棉花棒会否被界定为医疗废物,要看如何评估风险。在医院裏,用过的普通手套并不是医疗废物,除非是有高度传染病的病人,所流出大量血液、人体分泌物、呕吐物污染了用品,才算是医疗废物。
至於有医生认为,检测中心的垃圾不应列作家居废物,而应以医疗废物处理。吴护士认为,这说法“太离地”,明显不熟悉医疗废物的处理。而且,预计参与普检的市民不是高危人士,物资或拭子基本上不会有检测者的分泌物,“当然不排除有检测者会流血或呕吐;我同意可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在中心放置一个医疗废物垃圾箱,收集被界定为医疗废物的物品。”
2 没预约能否往检测?
由於市民参与检测反应热烈,很多检测中心首几天预约名额已经爆满,有市民在没有预约情况下,前往检测中心碰运气,据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究竟是否可在未经预约下成功检测?
根据衞生防护中心“愿检尽检”原则,鼓励全港市民参与检测。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早前称,首日检测(1日)约有8000人在未经预约下“Walk In”完成。他指出,如中心有空间安排,拒绝临时到场的市民是不够人性化,但强调不鼓励市民无预约下检测。
大公报记者曾经亲身测试“Walk In”检测流程,到达时可与预约人士一样排队,但登记时要提供身份证和流动电话号码,供职员输入电脑,以便手机获取短讯确认。
有检测站职员透露,第二、三日多了很多无预约人士前来检测,高峰时段有逾40人排队,“採样过程很快,一、两分鐘已完成採样,反而樽颈位在电脑登记市民身份证、电话等资料,因为未有预约人士需要作即时填报资料,这方面比较花时间。最理想就是预约检测,人数不多还可接受Walk In,但如果场地太多人,职员可拒绝无预约人士检测。”
3 结果呈阴性能否再验?
普及社区检测计劃目的是找出隐形患者,政府鼓励全民自愿检测,原则上每名市民只可作一次检测,但个别市民如有确切需要,例如检测后曾接触高危群组,便可在计劃期间再次预约进行检测。衞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承认,全民检测机制不会拒绝市民多次检验,但市民无须短期内重複检测。
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表示,市民参与检测是抗疫的重要一步,但不鼓励无故重複检测,加重社会检测成本,“做大事不应拘泥小事,市民可以尽公民责任来检测。整个普检的成功,也都是香港市民的成功。”他指出,目前普检算几成功,当然在没经验下,一些做法、细节可再优化。
4 无隔板增播毒风险?
有市民表示,场内“冷气好足”,通风好,每个採样区起码有1.5米距离,但部分採样区没有隔板分隔,除了担心有传播细菌风险外,还有私隐问题。
政府特意选取地方较宽敞、通风系统良好的体育馆、学校、社区中心作检测站,所以检测站会根据指引,尽量打开通道门,让空气流通,减低播毒风险。
至於有部分检测站的採样区没有屏障或隔板,可能引起播毒风险和私隐问题,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指出,只要每个採样区起码有1.5米距离便安全。检测中心吴护士表示,虽然採样时会提供纸巾给市民,一旦打喷嚏、咳嗽时可用以掩住口鼻,但最理想做法是加装隔板,“这是私隐问题比较大。如安装了可令市民更安心,政府是值得考虑加设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