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那打素医院为病人进行眼部激光治疗时,使用能量较原定的高,导致病人黄斑水肿增多及轻微视力下降
两间公立医院近日先后发生涉及激光眼科程序事故,大埔那打素医院一名病人於本月12日接受黄斑激光治疗,医生在为其进行眼部激光时,使用能量较原定的高,病人被发现有黄斑水肿增多及轻微视力下降。东区医院一名病人於本月12日接受左眼黄斑激光时,医生混淆左右眼,错为其右眼进行激光,病人未有出现不适。眼科医生指,做眼球激光前涉及四道严密程序,籲医生严格执行,并设“暂停机制”。\大公报记者 刘昕
该名大埔那打素医院病人在接受眼部激光治疗时,医生注意到激光仪器发出的激光能量较原定拟用的能量为高,随即发现微脉衝激光设定出现偏差,随即重新调校手术仪器至合适水平,并继续完成程序。医生其后安排病人於10月14日返回医院检查,初步发现病人出现黄斑水肿增多及轻微视力下降情况。
另一名东区医院病人在接受左眼黄斑激光治疗时,两名护士於治疗前在病人左眼眼角旁画上记号,经确认后,为病人左眼滴入治疗前藥物。其后眼科服务助理为病人左眼滴入麻醉藥水,将房内灯光调暗。医生开始程序后向病人右眼注入数发激光,病人当时未有表示不适。医生在发现错误后随即停止有关程序,并重新调整仪器至正确位置,完成左眼治疗。医护人员已安排病人於10月16日覆诊及解释事件。
周伯展籲设“暂停机制”
眼科医学院前院长、镭射医学会前会长周伯展相信两事件均属人为错误,他说,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向病人确认需做手术的眼球,再滴藥水於眼球处,放大瞳孔及进行麻醉,再为病人戴类似隐形眼镜的仪器,亦会在眼球附近贴上标示。病人在清醒情况下,若发现医生出错,亦会作出提醒,因此他觉得事件奇怪。
对於另一宗过量使用激光能量的激光眼科程序,周伯展说,黄斑激光是由最低的能量开始调校,“要一路睇住,直到能量合适”,若能量过高,则是医生调校不正确,医生需为此负责,而从病人的征状来看,似乎创伤不大,相信可以复原。
周伯展呼籲所有眼科医生在进行激光眼科程序时,设“暂停机制”,手术前停一停再确诊程序无出错,手术时亦有专门眼科助理在旁监督,一旦出错即刻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