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汇演五光十色,配合震耳欲聋的爆响声,往往让人看得不亦乐乎。可是每一组烟花由设计到发放,整个工序十分繁複。参与多场大型烟花及烟火汇演製作的港星多媒体,行政总裁毛伟诚直言,一切只能靠经验,在烟花行业的“字典”裏,可谓没有“犯错”二字。
“策劃一场烟花show(汇演)有很多工序,由安排炮筒位置、礼花弹入筒、走线……”毛伟诚表示,先在香港做好烟花图案设计,再在内地厂房进行小型测试。
“汇演前做不到rehersal(䌽排),一定只能靠经验,到正式开show时不可能犯错!”毛伟诚提到,由於礼花弹的衝力不规则,内裏每一粒珠的抛物线需要一样,要计算準确,难度很高。
没有䌽排 靠经验防差错
外表一般呈球型的“礼花弹”,装有不同的化学元素、火藥、藥引和发光剂,透过专用发射筒发射到半空,并在高温下产生爆炸,从而展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加入金属锶盐(Strontium salt),可以产生血红色烟花,加上镁(Magnesium)或铝(Aluminium)化学元素,便可呈现银白色。
当烟花爆发之际,亦会产生不同形态,常见的包括锦冠菊、花环,还有带彗尾效果。毛伟诚表示,以往的新春烟花汇演中,亦会加入当年生肖的烟花形状,例如老虎头、兔仔头,不过直言在港岛或九龙区观看,基於角度问题,或难以看出原本拟定的烟花图案。
“基本上,每年有60%烟花图案大同小异,另外40%便需要绞尽脑汁去设计,要让观众有新鲜感。”毛伟诚表示,一款名为“鬼球”的烟花更是複杂,需要做到一个礼花弹在焰火时,出现同步转换颜色的效果,每种颜色变化的时间要非常準确。
毛伟诚认为,日本的烟花色泽最为特别,有别於中国製造烟花的recipe(配方),例如日本红色烟花,与中国的红色就是有一点点的不同,“就好像olive oil(橄榄油),中国製造跟西班牙製造的,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