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港区人大代表姚祖辉:促进民生领域机制对接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2021-03-06 18:57:29大公网 作者:张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姚祖辉

  3月5日,港区人大代表姚祖辉以视频连线方式做客由大公网和香港贸发局共同制作的两会特别节目《星耀香江》。姚祖辉建议,通过联合创新社会保障转换和衔接机制、完善粤港澳三地学历互认和资历框架对接机制、协同建立大湾区升学、创业及民生的统一便民平台等方式,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降低跨市发展人才的信息成本

  姚祖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建立“湾区人”社会生态、完善民生领域的机制对接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他认为一方面部分优惠或支援服务需要到不同城市的相关部门办理,各城市的创业支援或投资优惠措施、购房政策以及子女入学政策各有不同,对于不熟悉内地环境、又缺乏相关信息的港澳居民,是一大难关;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有关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难以协调互通,教育文凭和执业资质互认方面存在缺陷。

  他提出了三项措施:首先是全面梳理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金制度相关制度,总结共同点、突破点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衔接总原则,再根据制度上可转换、衔接的点逐个实现对接;第二,创新粤港教育资历标准建设和学分互认制度,可根据教育阶段分批探索学分转换体系;三是协同建立大湾区升学、创业及民生的统一便民平台,整合各方面的信息与资源,为区内居民提供一站式的信息与办事入口,将有意跨市发展的人才的信息成本减到最低。



港区人大代表姚祖辉接受大公网和香港贸发局的视频采访/大公网记者李晓蓉摄

  在内地创业要“天天接地气“

  回忆起自己1992年第一次回到内地的经历,姚祖辉还清楚记得当时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理念。对教育和科研超过三十年的持续投入,已经为中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姚祖辉表示,要想让制造业和服务业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高素质的人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提及特区政府最近出台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认为等他们回到香港后,就会把自己在湾区的生活告诉朋友和家人,如果觉得好便会带动越来越多的港人前来。“这是了解与认识内地的最好方式。”他又提及十年前内地高校与香港学子的第一次“触电”——66家高校免试招收1000名港生。“虽然第一年效果并不好,只有几百个学生,但是到后来,随着了解,学生变成了1.5至1.8万人,学校也增加到了120家。”

  姚祖辉也分享了他对港人到内地创业的建议:了解是第一步,要对所面向的市场有所认同。要认识到14亿人民的想法;再有,企业要接地气,很难坐在香港做内地的生意,一定要走进来不断去尝试;第三要多交朋友多了解。

  姚祖辉还提到认识的一位语言治疗师Shirley,她从香港大学毕业后通过一次来上海旅行的经历,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需要语言治疗的服务,拉来朋友一起到上海创业,目前已经是一个“小老板”,这样既能帮助小朋友慢慢变好,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减税降费支持企业度过难关

  谈到新冠疫情持续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姚祖辉建议积极推动对制造业企业及创新企业的减税降费和减租降息。各政府及税务部门在对受影响程度、企业规模、细分行业和企业前景充分调研后,制定短期税务减免优惠和贷款降息计划,并对受影响企业实行阶梯式租金优惠,对实行免租、减租的私人物业施以减税等奖励,以支持受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

  “企业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技术,这样不仅有助减轻他们迈向转型升级所要面对的成本压力,更可大力推动大湾区官、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大湾区整体工业和生产服务业的竞争力。”姚祖辉说。

  此外,姚祖辉也建议简化相关与内地通关隔离程序,对已完成疫苗接种、经核酸检测及抽血检测含有抗体的人员,免除其剩余天数隔离,以适应两地的人员往来和旅游交往。他呼吁更多的港人接种疫苗,为香港早日战胜疫情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