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加强文化认同 特区任重道远

2021-03-08 04:24: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世纪初,内地飘色传入长洲,成为太平清醮会景巡遊的项目之一。一台飘色由“色柜”、“色芯”及“色梗”组成。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本港多位历史学者、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对此深表认同,指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港人用筷子、发利是,文化传承早就刻在骨子裏。”

  有学者表示,近年有不少中华文化在港传承的研究成果,如何让这些成果发挥社会影响力,特区政府责任重大,建议可将这些成果编入公务员培训和大学及中学教材,作为必修内容;而在加强文化认同方面,教师肩负重任。

  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

  历史学家、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萧国健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香港文化的组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本地的百越文化;第二个是古时中原人南迁带来的文化,即是中华文化;第三个是十九世纪后,来自英国、印度等地的外来文化。香港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例如香港人过春节,和内地一样,都会派利是”。

  对於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他深表认同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加深文化认同也是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而现在本港有不少年轻人不认同中华文化,是因为不了解。他说,要加强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

  岭南大学高级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刘蜀永教授昨日接受访问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我们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加强港人的文化认同,具有启发性。

  研究成果可编成教材

  刘蜀永教授作为主编之一,参加了《香港志》首册的编修工作。他援引该书总述的内容说,香港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港人多来自中国内地,尤以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多。他们把中华文化传统带到了香江,这在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文学等方面得到体现。“例如,香港居民重视孝道、崇敬祖先。新界原居民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二祭,扫墓祭祖。除在住所内供奉先人神主牌位,他们亦普遍在村内修筑祠堂,供奉家族先人神主牌位,并举行祭祀活动,以体现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

  刘蜀永续举例,举行祭祀在香港又被称为“打醮”。除沙头角的吉澳、西贡的高流湾及塔门等地的醮称为“安龙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称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和“安龙清醮”均为祈求地方平安的“祈安醮”。长洲的打醮加插会景巡遊和抢包山活动,近年渐成香港的主要民间风俗活动。“打醮”和香港其他民间习俗一样,体现出家族与族群凝聚力,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香港民间落地生根的表现。

  香港修志有助於增强港人的文化认同,刘蜀永表示,这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称,今后不仅应该高质量地修好60多卷《香港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修乡志、村志。他曾主编香港第一部村志《莲麻坑村志》。编修村志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族谱和口述历史追溯村内各家族的历史。这实际是村民的寻根之旅,启发很大。

  刘蜀永说,关於香港与国家的文化传承,近年香港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何让这些成果发挥社会影响力,特区政府责任重大;建议可编入公务员培训和大学及中学课程的教材,作为必修的内容。他又认为,在文化认同方面,教师肩负重任,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年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受教育局委讬,组织中学历史教师到泉州、苏州、扬州等地进行文化考察。我们利用内地地方志系统的资源优势,精心安排活动,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