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文体界 齐赞同

2021-03-08 04:24: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

  莫华伦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

  说到心底去了,这太棒了。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几千年的历史,近代的中国文化往往在国外不被重视,被歪曲掉,比如去年的孔子学院被“封杀”。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经常用双重标準针对中国人的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加深认识自己的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示出来。在香港对本身的中华文化认识远远不够,特别是近代历史教育远远不够,文化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等,非常广泛。

  我作为一个做音乐的,希望能在香港将音乐显示出来,把我们民族的音乐、中国的文化多多的发扬光大。只有教育好年轻人、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不受外来的负面影响。文化音乐是最好的途径。

  葛亮著名作家、浸大文学院副教授

  文化认同对於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来说,是其文化基底集大成之所在,亦是其文化基因自我更新、成熟的必然途径。中华民族具有天然的优势: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因子之间的汇通与融合,都为文化认同带来新的机遇与气象。

  近期我甫完成有关香港匠人题材的小说《瓦猫》,对“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精神内质即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典型性呈现。虽因生活习性、审美与风俗之异,各地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工匠精神”中的坚韧、执著、专注,构成了传统文化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这一点也成为“香港精神”中的精华所在。而其对於“传承”一词的共性化阐述与体认,无疑也成为文化认同生生不息的交汇节点。

  陈永华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

  几年前赴京参加文联大会时听习近平主席提及文化自信,近日提到文化认同,我对此非常拥护和赞同。国民对中国文化先有认识和了解,就会有自信,再有认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不可能不认同,如不认同,则是国民教育出了问题。香港的教育体系中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部分不多,令年轻一代普遍对大中华文化的认识不够,以流行歌曲的词为例,以前黄霑等人写的词都很好,他们吸收中国古典文学底蕴,而现在很多歌词较为平淡。

  贝钧奇 香港足总主席

  中华文化源远悠长,自古以来都已经非常发达,我们有很多哲学的理论,各家各派。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将此传承下来,凝聚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共创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将更加发达。现在是网络世界,资讯发达,有很多新世代的新思维,但传统文化也有它独特的优良之处,我们应该将好的都留下来,参考老祖宗的智慧后发掘出新的文化。

  高志森 香港著名导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应通过全面学习来获得。比如茶道,它其实与水墨画、民族音乐等都有可融会贯通、互动的联繫,接触的越多,领略的越深,越令人着迷且对中华文化越认同。

  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李亚清、张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