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香港新高中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2021-04-01 04:23:58大公报 作者:韩玉琼、李俊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高中通识科改名揭盅,课程发展议会宣布,学科将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今年2月,教育局曾公布该科目的优化方案,除了列出六个备选名称,还将原先的六个单元缩减为三大主题、维持必修必考等。议会昨日表示,期望教育局让优化方案于2021/22学年在中四级开始推行,会议上亦通过在2021/22学年中四开始停止开设组合科学和综合科学科的方案。

  教育界普遍表示支持。有专家认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一名贴切地概括了课程内容,而停止开设一些科目能腾出更多学时,但要注意如何运用多出的学时。

  教育局于今年2月2日向中学发出通函,公布高中中文、数学、英文、通识四个核心科目的改动方案,并征询学界意见。改动方案以问卷调查形式呈现,收集学界对改善方案意见。是次优化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通识科,中文科和英文科主要是精简/整合必修和选修部分,及减少公开评核试卷数目或优化试卷设计。数学科不涉及课程和考评的改动,但学校可让部分学生只修读数学科必修部分的“基础课题”及部分“非基础课题”;并把延伸部分的课堂纳入于常规时间表内。若所有方案最终获接纳,届时可释放约100至250小时课时。

  下学年停开组合和综合科学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昨日经详细审议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并通过相关方案向教育局提出建议。议会期望教育局尽快接纳建议,让优化方案于2021/22学年在中四级开始推行,并于2024年文凭试生效,现时正修读高中课程的学生会沿用现有课程。教育局表示,欢迎课程发展议会的建议,会尽快公布详情。

  此外,议会与考评局公开考试委员会昨日在联席会议上,通过由2021/22学年中四级开始停止开设组合科学和综合科学科,以腾出空间,让学校可同步优化其课程;学生亦可按意愿选择修读与STEM相关的选修科目或应用学习课程。

  学友社社长伍德基表示,改革新高中通识科社会热议了很久,他赞成改革,至于叫什麽名字,还是其次。他指今次将四个核心科目瘦身,而改名是正确的方向。当初教育改革,使通识科成四大核心科目,希望文中有理,理中有文。而学生可以有批判思考,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是一件好事。可惜运作了多年,师生都承受很大压力。另外,又有些政治化的问题,学生关心如何考试成绩高分,所以作答时会有所倾向,成为学科的负担。现在四个核心科目瘦身,令学生可以有时间修读其他科目。

  学界:内地考察值得鼓励

  国家安全教育组副组长彭子杰博士指出,新高中通识科将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是不错的名字,对课程内容很贴切。而新高中通识科属必修必考,但不设校本评核,即独立专题探究(IES),会向学生提供往内地考察,机会。他认为学生到内地考察,值得鼓励,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另外对于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向教育局提出的建议,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即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以代替通识教育科优化方案,可释放约100至250小时,他指出最重要是多出的时间应该怎样用,如果用在教授其他科目,如“国家安全教育”,则表示欢迎。

  家教界赞新名贴切 “内地考察”应计成绩

  通识科名称终敲定,不少家教界人士表示支持。

  香港通识教育会副会长李伟雄老师表示,赞成新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因为其名反映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认识内地、香港及世界,成为理性、负责任的公民。此外,内容有强调“一国两制”的重要性,反映当前的政治社会环境。另外,于社会发展方面,内容牵涉香港、内地、世界的社会发展情况,社会是一直发展的,于五年、十年后,仍可加入新的内容。他建议设计内地考察要有重点,例如一些热门议题,好像“中国5G技术”等。

  培侨中学通识科老师、教联会副主席穆家骏表示,新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希望社会大众不再停留在以往通识科的刻板印象,而新名贴合内容,让学生以宏观眼光看世界以及社会。他认为年轻人到内地考察是好事,可以了解国家发展,不过,他建议“到内地考察”,要反映在公开考试成绩表上。

  家长:要监察教材

  家长Annie认为,新通识科改名是好事,但最重要是监察课程的内容与教材,而老师亦要有合适的教导方法。以往学生只谈“公民”权利,忘记了“公民”的责任,做出很多不恰当的事情。Annie赞成学生到内地考察,领队的老师要好好解释学生对内地误解的地方,从而作出指导,与内地的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四个核心科目瘦身,释放出100至250小时,是好事,学生可以好好利用多出的时间,做些有益的学习,例如学历史。

  大公时评 | 改名,只是拨乱反正第一步

  通识科名称的改变,看似事小,其实是香港教育拨乱反正的又一重要举措。这是特区政府施政迎难而上的表现,更是民意及舆论积极推动的结果。

  从2009年落实的第一天开始,通识科就争议不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该科不仅未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反而成为极端言行的策源地,成为一些别有用心教师用以误导甚至是“洗脑”学生的平台。2019年的黑暴,将通识科的问题暴露无遗。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今日的改名,是直面问题、回应社会强烈呼声的正确之举,同时也是爱国爱港传媒舆论监督的结果。过去一年多来,《大公报》率先并连续揭发通识科乱象。例如,揭露考评局官员的问题、揭露文凭试考题的问题、揭露通识教材沦为“黄衣毒药”问题,更推出“教育病了”系列深度报道,全面梳理通识科的系统性问题。《大公报》的报道揭露了通识教育真相,回应了社会诉求,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昨日公布的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中,排名第三的就是“改革通识科”。

  香港由乱及治,教育是重要一环。改变名称,只是拨乱反正的第一步,但教育要全面回归正轨,还需要全社会的继续努力推动。建立健全一套与“一国两制”原则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任重道远。这是非做不可的事,无法回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