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香港学生赞成课程改革:通识改新名 一听就知学什么

2021-04-02 04:24: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屿山少年警讯师生与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领导开心大合照,纷纷表示此行收获甚丰。

  教育局昨日宣布,接纳课程发展议会与考评局公开考试委员会通过的高中四个核心科目优化方案,并于当日向学校发出通函,公布有关科目的优化措施将于2021/22学年在中四级推行。昨日到访《大公报》的大屿山少年警讯同学,就此话题纷纷发表看法。

  同学们表示,通识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后,更能明白课程涵盖的内容。针对过去通识科一味强调要有批判思考,有同学反问:“我连知识都未掌握,如何批判思考?”所以现在改名改内容,同学们很赞同,特别是赴内地考察学习,更受欢迎。知名作家、评论家屈颖妍昨天应邀到场,与同学们零距离分享畅谈。\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王丽、杨州(文) 凯杨、马丁(图)

  过往多年,通识科乱象频生,不少教师都头痛科目过度鼓励所谓“批判思考”,却无实质范围和内容,误导学生“为批判而批判”。教育局终出手拨乱反正,公布课程改革。课程发展议会日前宣布,通识科将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教学框架由六个单元改为三个主题,并新增内地考察等,令内容贴地实在。这个教育热话,成了昨日分享会上的最热门议题。

  有同学直言以前以为通识科等同时事资讯,但近年网上失实的资讯泛滥,尤其是抹黑中央和内地的报道太多,令大家不知所措。幸好他们之前参加了少年警讯的交流团,亲身到内地体验,耳闻目睹实况,了解真实国情,才不致被“黄媒”轻易洗脑。

  大屿山少年警讯少年同学、就读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的四年级生曹杏华表示,她当初刚来港时单凭听“通识科”这个名称并不明白该科将会学习什么,而且通识科又有六大范畴,课程内容广泛,令她很迷茫。现在通识科改名,她认为新名一听就明白,能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程有简单的概念。

  唔掌握知识点批判思考?

  曹杏华说,昨天《大公报》头版关于通识科确立新名字的报道,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很有感觉。她认为这次改革不仅是改名,包括文凭试的考试制度亦随之调整,整个科目从内到外都有变化。对于网上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同学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她直言感到有点迷茫,“如果一味要我们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这些问题,还真不容易!”

  同学们向屈颖妍请教:“在这社会分化的年代,你是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出出色文章的呢?”

  屈颖妍直接回应,她读书的年代并没有“批判性思考”一词,这五个字是建基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及相关知识才能做到,若对该事物的知识为零,那些批判只是“为批判而批判,那些思考根本不是思考”。屈颖妍又以新疆棉花问题为例,“大家一起批判一起思考,但是又对新疆的认识有几多?新疆问题在哪里?世界棉花争夺的问题又知道几多?”她说,见到一条题目要求批判思考时,首先要找出自己对该题的认识和知识,譬如新疆棉花,要先找出与新疆、棉花相关新闻资讯及书籍,认识后才能批判思考。

  屈颖妍认为,通识科的设计本身是有问题的,无知识、无常识,谈何批判和思考?而通识原先是大学学科,中学阶段应先吸收知识,待大学时便会懂得如何批判思考。她分享个人经历说,女儿读中四时曾问她一条通识题目,该题要求学生为《财政预算案》评分及评价好坏,“我都唔识答,仅仅两日我都未睇晒整份预算案,何来识得评分和评论?就算睇晒又如何评论?我都唔掌握政府嘅理财策略”。她指出,这就是通识科最大的问题,从来无教基本知识,却要学生批判思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校长许振隆,昨日带着20多名校内少年警讯学生会员到《大公报》报社参观,并参与这个分享座谈会。出席的同学都赞成今次通识科改名和改革。

  八大改入学门槛 最低要求“332A”

  教育局昨日(1日)正式宣布,将高中通识科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大学校长会随即发表声明称,自2024/25学年入学起,文凭试考生四个核心科目的基本入学要求,将由“3322”改为“332A”,即中国语文、英国语文科达到第3级,数学达到第2级的成绩,以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成绩“达标”(Attained)。八间资助大学开始陆续修订2024/25学年联招基本入学要求。

  因应教育局的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方案,大学校长会表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评级只设“达标”及“不达标”,因此决定由2024/25学年入学起,更改有关基本入学要求。早前外界担心港大、中大、科大改变收生门槛,要求文凭试考生须修读三个选修科。三大今日公布,最低入学要求为文凭试四核心科及两选科成绩须达到“332A33”,即除“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要求为“达标”外,其余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要求基本上维持不变。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基本入学要求将同样改为“332A”;其余两科选修科目亦须达致3或以上水平。而香港教育大学最低入学要求则改为“332A+2X”,即比目前要求学生多修读一个选修科,收生成绩以最佳五科分数计算,数学延伸部分、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及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亦可列入选修科计算,计入最佳五科成绩。惟香港浸会大学回应指,将议决并尽快公布有关详情。

  值得关注的是,科大、岭大、教大和城大已明确表明,入学分数计算只要求五科分数,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得“达标”的成绩将不会被纳入计算,但考生仍需在新科目中取得“达标”。

  课程内容变得更统一

  麦泳恩

  (中四学生):

  改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课程内容,现行的通识科未必能反映现时社会发生的事,而且每间通识书出版商的立场不一,而通识科改革后可让课程内容变得更统一。

  增内地考察

  值得鼓励

  薛政杰(中四学生):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这个新名字更为符合其课程大纲,既贴切又具体地描述了新科目。科目有多处修订,包括加入内地考察,让学生能亲身北上体会国家的风俗文化和现代化科技,以最真切的感受去了解国情,有助增进学生对于国家的认识,值得鼓励和推行。

  我们需要明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现时香港社会动荡,全因香港学生对中国的不了解,难以融入祖国,甚至产生排斥。我相信“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课程修订,能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国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验式爱国教育

  更加吸引

  林耀炜(少年警讯学生会员):

  我随父母在内地生活多年,2018年返回香港升中二,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内地并不像网上那些言论所说的,我的自身经历让我对内地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就读的黄楚标中学时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譬如带学生到内地交流,在校内举行围棋比赛、书法比赛等等,学校以开放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推行爱国教育,十分吸引。

  学生需更多

  国情教育机会

  洪家禧

  (少年警讯学生会员):

  在参观报馆及座谈会的过程中,听到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屈颖妍分享记者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和情感之复杂,令我印象深刻。近年的学生社会运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黑暴事件,学生需要更多的国情教育机会,亲身接触和认识国家,相信有助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

  盼借国情教育建立理性思考

  少年警讯会员昨日莅临《大公报》报馆参观及参与座谈会后,大屿山区少年警讯主席黄子文于会后提议,《大公报》为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获得会上众人的一致赞好支持。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校长许振隆和助理校长洪旭阳均表示,是次活动难得,并希望学生未来有机会来报馆参观和实习。

  “原来传统媒体都可以有现代化设备,都十分重视新媒体发展。”许振隆表示,学生能亲身接触媒体机构,是整个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他续称,座谈会上屈颖妍的分享有深度,帮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及追求。

  许振隆表示,学校每年会有系统地组织两次内地考察学习团,为学生提供内地交流机会。疫情下学生缺乏内地交流机会,参观中资公司或相关媒体,能有相同的作用。洪旭阳则希望学生能藉国情教育活动,建立理性思考的方法,从各方观点及亲身体会,了解自己的国家。他又认为,这次参观令学生能亲身看到媒体的面貌和精神。而令他意料之外的是,学生有机会到大公报进行暑期实习或投稿,体验记者生活,他相信“学生能有更立体的体会”。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