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大湾区.机遇多/港青三人组 湾区种出未来

2021-04-22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梁立锋、谭慧敏和罗伟特三个港青,经过五年的艰苦耕耘,农产品终於在今年初推出市场,大受欢迎。

  三位“90后”港青,毕业后到广东江门种菜,将“鱼菜共生”与“气雾栽培”技术结合,努力耕耘五年,经历多番挫折,农产品终於在今年初推出市场。优质高档菜口感极佳,售价比同类蔬菜贵两倍,依然十分抢手。港青三人组,勇闯大湾区,踏出创业成功第一步!

  三人自言是大湾区建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现时农场月产60吨菜,明年目标产量预计大升12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蔬菜可以供港,让香港人也可以品尝!”\大公报记者 冯锡雄、林静文

  2016年,罗伟特、谭慧敏和梁立锋三个“90后”港青,拿着一万港元走去江门市,组建“鱼菜共生创业团队”,以高科技种菜,决心做“智慧农夫”。2018年9月,《大公报》曾跟他们做过专访,畅谈创业前期经历。两年半后的今日,记者收到消息他们的农产品大卖,於是再找他们,细谈他们的湾区创业路。

  这个两男一女创业组合,分别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所修的专业与农业无关。毕业后,他们选择到江门,因为深信有机耕作大有可为,在内地务农开发成本低,“我们在大湾区找了很多农业园区,最终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给我们支持,免费提供200平方的温室大棚。”三个“智慧农夫”各司其职,梁立锋主力生产和管理,罗伟特负责农地发展,谭慧敏擅长销售,接触客户。

  吹塌了温室,吹不倒坚持

  “收成不是今日、明日,或者一两个月的事,因为一份坚持,我们就做足五年!”罗伟特回想创业初期,人生路不熟,曾为觅农地烦恼奔波,后来温室建成了,又被颱风“天鸽”吹倒,一夜间失去所有。

  抵禦抗颱风的情景,恍如港产电影《岁月神偷》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不同的是,片中只靠主角一家人力撑,他们得到当地同胞帮忙,协助重建温室,但难关一个接一个,之后他们又遇到另一难题。

  梁立锋说,栽种的技术参考自外国,但如何配合广东省的气候、中国的蔬菜品种、乃至肥料和技术的分量调配,才最令人头痛,“肥料太多,菜会凋谢,一次失败,可能就要再等十几日。

  创业路不平,挫折当经验

  “试过绝望!试过断电、爆水管,鱼全部反肚,但我们没有放弃,相信这件事(种菜)是对的,然后又会想,今日遇到这些问题,只是小规模,当汲取教训和经验,总好过大规模生产时才遇到,损失只会更多。”梁立锋感叹说,创业路不平坦。

  凭着港人打不死的精神,他们继续努力耕耘,生产的蔬菜质和量愈来愈好。罗伟特称,现时每月生产60吨菜,包括菜心、小白菜、生菜等,都是广东人较常吃的菜蔬,产品走高档路线,卖给批发商后,再供应内地菜市场、酒店和超市,卖价是同类蔬菜的三倍,仍然有价有市。

  罗伟特又细谈未来大计,目标一年之后,年产量增加至800吨,即目前的13倍,现时他们的农地和温室,约20亩,但已準备逐步扩展至400亩,相等於30个香港大球场的面积,“希望我们的新鲜蔬菜,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供应香港,让香港人都可以品尝!”

  五年时间、两个大型鱼菜共生生产基地、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国家发明专利、20多名当地村民参与、5100多组项目採集数据,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他们种出来的蔬菜口感、味道与普通蔬菜相比,在“盲测”中的选择率为95%,可谓经得起“考验”。

  在梁立锋眼中,江门农业基础好,人力资源足;香港土地资源短缺,但融资渠道通畅,经营模式现代化。他们自言是大湾区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扎根在大湾区。”他们又鼓励港澳青年,要敢想,不要怕被质疑、被嘲笑,只要认为有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事情,就要坚持做,把一切不可能都变成有可能。

  本港多个学校团体共4300名青少年,先后慕名到农场参观。多年来团队还获得各种奖项。三个港产“智慧农夫”,在大湾区不但种出好蔬菜,也种出了名堂,种出了希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