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龚学鸣、子京报道:参加座谈会的20余名香港青年代表,包括各院校教师、大学在读学生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等,纷纷就香港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畅谈感受,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学生动力召集人吴杰莊:现时大湾区实习岗位的数量远超香港青年的申请数量,希望未来两地的实习和交流活动能作出创新,更有针对性。
全国青联副主席梁宏正:可採用多媒体的方式,根据香港同学的兴趣和内地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令香港年轻人有选择性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
香港菁英会主席曾凤珠:可以从历史、文化、体育、电影等软性方面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让年轻人在心态、思维和感情上先作出改变,再令他们在大湾区培养朋友圈和置业,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发展捆绑在一起。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动委员会执行主席蔡德昇:应将校内爱国主义课程和校外爱国教育活动相结合,让香港的同学们在小学、中学、大学各参加一次内地交流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年联会常务副主席梁毓伟:培养爱国的下一代,应从制度保障、课程配合、营造环境、两地交流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进行合理的规劃。
东华三院辛丑年董事局主席谭镇国:设计国情教育流动教室,让青少年切实体会到国家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和对全人类的贡献。要加强港青年对大湾区人文色彩的喜爱,激起他们对湾区生活的憧憬,亦要提升港人大湾区升学的教育配套,促进两地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共同的教育愿景。
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主席张泽松:要注重培训教师,开拓教书育人者的视野。现时本港不少学生对工科兴趣不大,这一现象值得社会重视、反思,特区政府要支持优秀科学人才进入学校传道授业,为未来创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学校多年坚持推出体验式爱国课程,通过封闭式军训、农耕体验营、大湾区不同城市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参与活动筹备、製作团刊团服、讲述活动心得等,令学生间的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保良局林文灿英文小学校长文诗咏: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赴内地考察,学生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少年警讯等,加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特区政府应扮演好先头角色,让教育界全方位了解国家的伟大,或考虑要求公营学校等务必参加。
优才书院(小学部)校长聂敏:学校自编教材设立中国历史和文化科,供小四以上学生学习,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广受好评。要多组织师生到内地实地参观交流,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建立友谊,吸纳多元观点,不至於被香港部分传媒发放的错误资讯误导一生。
教联会副主席、培侨中学教师穆家骏:将面向前线教师的国情班培训制度化,要重视教师职前、在职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祖国内地的发展实情。
宏信书院总校长助理李晓迎:政府要定下相关课程目标,把国家利益和学校、个体利益等有机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一刀切,一般学校、历史名校、新兴学校情况各异,要依据现实逐步推进。
凤凰卫视新闻副总监黄芷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硬推,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制定好短中长期目标规劃。要激发青年学生对当代文化国情教育的好奇心,通过互动参与对相关议题保持新鲜感。
启文幼稚园行政管理主任吕燕华:幼稚园需要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埋下爱国种子。让小朋友从认识国歌、国旗,节庆出席升旗仪式,参加学校升旗队等开始,由浅及深理解国家概念。
Blender Consultant首席顾问林琳:应该将中国的革命历史和多民族融合史、内地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内容加入到课本和学校的课程当中,多方面了解中国历史和当代国情。
工联会社区幹事陈颖欣:KOL是传播大湾区就业、创业理念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大湾区生活及创业成功的KOL们应积极发声,以现身说法加强传播力度,使香港年轻人了解祖国的真实状况。
大湾区青年协会秘书长吴淑桂:社会各界和特区政府应举办更多讲座、分享会等,帮助年轻人了解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消除疑虑。
科大环球商业学系大四学生朱文熙:要强化中国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完善粤港澳互联互通便利展开青年管培生项目,在三地多个城市感受不同的发展优势,相信这对港青年拓展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大有帮助。
中大全球研究学系大二学生卢明杰:不少本地学生对内地认识有较严重偏差,希望通过规範学校教材、社会教育、两地交流等,让港青年切实感受到国家并不是那麼遥远、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