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口岸经济新机遇③/河套一体化规劃 创科发展更顺畅

2021-05-20 04:23: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将成为两地发展科创产业的新基地。\大公报记者凯杨摄

  一河两岸的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港深合作重要平台,不少香港企业早看中两地优势互补,率先落户深圳园区,希望能在大湾区市场早佔先机。不过,目前一区两园的发展步伐不同,有专家及学者关注,目前两个园区欠缺一体化规劃,两地通关配套,以及实现两个园区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便利流动政策等,亦未见详细规劃或具体措施,促请两地政府加快协商,并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及深港两地政府成立联合机构,共同开发及管理整个合作区,“创科产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硬件及软件配套建设都必须要跟上”。学者及创业者希望两地政府能考虑开放两地互认的健康码,及专设通关通道,方便部分跨境企业及科研人员。\大公报记者 郑文迪、何花

  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各项发展正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更有不少来自香港的高校研究院、孵化机构、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进驻。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柴舸洋和合夥人在深圳运营一家社交类应用程式“Social face”,早前亦落户合作区的深圳园区。柴舸洋笑称,自己是深港两地优势的搬运工。

  港基础科研强 深创新氛围佳

  “过程中很明显感觉到深港优势的互补。香港的基础科研更胜一筹,但深圳这边则对接了广大的内地市场,创新氛围也很活跃。”柴舸洋说,公司初期的技术人员主要是科大社交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员,扩展技术团队时,他发现深圳科创人才聚集,而香港则在基础研究、金融投资、对接境外市场上有明显优势;因此团队就利用港深优势互补,在香港找投资人,技术团队则来自深圳。

  不过,疫情下往返港深两地受阻,柴舸洋决定留在深圳,将扩展内地业务作为今年的经营重点。他关注一河之隔的合作区如何做到便利流动。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指出,港深两地科创合作互补性很强,而国家“十四五”规劃明确将河套区定位为“科技创新极点”,两地政府应加快协商,完善配套规劃。身兼深圳政协委员的方舟早前出席深圳“两会”时提出,河套地区在当前一区两园模式下,深港两侧各自管理,欠缺一体化的规劃,建议由国家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及香港特区政府三方联合成立一家机构,作为河套区两侧的共同开发主体,实现共同园区建设和管理。

  方舟进一步解释,“一体化规劃”可循三方面考虑,首先是便利通关的硬件建设,建议可考虑设立河套区专属过关通道;第二是实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在区内便利流动;第三是园区建设及发展的共同谋劃,他认为目前河套区先建设后招租的发展模式未能与时并进,其实两个园区可以布局互补,共同争取吸引大企业进驻。

  加快新界发展 推动口岸经济带

  方舟亦提到,深圳正推动多个陆路口岸的改造,推行“一地两检”,新界是香港面积最大的一部分,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新界的片区与深圳一起联动发展,形成口岸经济带,能够在香港北部创造出新的城市中心。

  “创科产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硬件及软件配套建设都必须要跟上。”港区政协委员、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指出,香港园区最快要2024年才有楼宇落成,相对深圳园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速度太慢。他乐闻两地政府正研究由香港科技园公司做“二房东”,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部分地方,助港企落户深圳。他形容计劃是“先锋工程”,两地政府正好趁过渡期做好相应的软硬件配套,包括便利科研人员往返、完胜吸引国外人才的联合政策包等措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