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展览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珍贵的月壤样本,不论是大人或小朋友,都忙着用手机拍摄。
“我特意在展览开幕第一天就赶过去,就是为了亲眼看看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在“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首日,年近九旬的刘阳修老先生在闭馆之际匆匆赶到展馆,职员决定继续为他导赏讲解,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刘阳修昨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很快,这令他倍感自豪,后人应该铭记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他又表示,期待着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来港。\大公报记者 义昊(文) 凯杨、贺仁(图)
“我为民族强大感到自豪”
刘阳修今年已89岁高龄,昨天特意一个人搭车由新蒲岗家中前往湾仔会展中心,去参观由嫦娥五号带来的月壤。展览现场,月壤被密封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中,在灯光下,放在棱台装置上低速旋转。在场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采样过程及月壤的独特之处,这令他倍感震撼。“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领先。作为中国人,我为民族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同时令刘阳修感到惊喜的是,这次展览中不仅展示了月壤及嫦娥五号的一些设备,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篇幅介绍了钱学森、钱三强等在中国航天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新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却自愿放弃了在欧美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甚至有不少人在研发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应当被后人所铭记。”
“切身体会香港对航天贡献”
“这样的活动对于香港非常重要,希望今后可以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刘阳修指出,香港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导致市民更加关心经济、生活品质等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提升。是次展览还展出了由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表取采样装置,他认为能让市民在了解国家成就的同时,更切身体会到香港在这一方面作出的贡献,对于树立市民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刘阳修1952年被选送到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与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他在196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后,便更加关注国家在军事、航天等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成就。他最期待的就是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的来港安排,“到时如果可以,我一定会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