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抢闸睇月壤 激发科研梦

2021-06-28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龚学鸣报道:“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昨日对全港市民开放,近百名市民一早排队等候入场参观,重温科学家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感受国家科技事业百年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

  “科学家有祖国”令人动容

  周日的会展中心HALL3D展览厅入场处,一大早就迎来了大批热情高涨的市民。等候入场的人群中,有带着子女前来欢度“科技周末”的年轻夫妇、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爱好天文学的青年学生,更有立志未来当科学家的幼稚园小朋友……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来自月球的土壤,可谓全场的焦点,尽管场内每次只可容纳10人,每人入场参观时间不得超过一分钟,但开馆逾一小时,排队等候的人数却有增无减。“见到月壤真容真是太开心了,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成就很了不起,希望自己长大后亦有本事从事科研工作。”一名王姓小朋友在月壤展区外,和父母一起拍照打卡留念时表示。

  由内地来港工作四年,从事金融业的刘先生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展板上的这句话令人动容。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离不开科学家身上的宝贵精神,其最深沉的底色是爱国。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样的爱国奉献精神,在香港回归24周年之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港展出,我觉得很有意义。展览能让从前并不深入了解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香港市民有机会系统梳理、回顾,这对培养家国情怀、香港未来长期繁荣稳定也是有益处的。”

  理大研究员:有幸参与设计

  “能够参与‘嫦娥五号’相关设计工作是职业生涯一大幸事!”理工大学研究员谭先生,昨日在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展区,向前来参观的市民耐心讲解。

  谭先生说,将约1.7公斤月壤带回地球的嫦娥五号,其关键仪器“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是由理大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他本人主要参与负责软件编写。高标准严要求、代码丝毫不允许出错,是他最直观的感受,亦令他迅速成长。

  展厅保安人员林先生说,参与国宝级月壤展览工作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看到小朋友们兴奋的样子,我们也跟着开心。”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