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长者会选择主动联系小学同学等旧友,因为“比较纯”。
以下四种排解孤单的方法,有优有缺,就由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总监楼玮群博士,为各位“老友记”解疑释难。
❶养宠物.有精神寄托
‧楼博士:独居长者若喜欢小动物,饲养宠物可作为情绪上的支援与安慰,并借以维持长者生活的规律性,是正向结果。但若独居长者在与宠物相处的过程中,忽略与他人的相处,就需要反思一下如何取得平衡。人应该要做“八爪鱼”,要多方发展,当把全副精神放在一件事物上,一旦失去时,受到的伤害便会很大。
❷朋友合居.互相照顾
‧楼博士:欧美不少长者,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会和朋友合居。同住可以互相照顾,但也潜藏风险:因为不是家人,若发生意外,在法律层面上不能为其签名作任何决定。不过,若能做好风险管理,长者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养老方式。
❸住老人院.需有代价
‧楼博士:在香港,政府资助的老人院,只能收容身体衰退达至一定程度的长者。若要入住私营安老院,就需付出一点金钱和代价,安老院有规矩要遵守,不能像在家中自由自主。若长者已明白入住安老院的代价才入住,当然没有问题。我认为,长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居住是最佳的安老选择之一,如未到身体很需要被照顾时,未必要入住安老院。没有子女的长者,则要考虑“长寿风险”,建议他们维持健康生活、做好财务安排(例如考虑年金产品),以及结识一些比自己年轻的朋友。
❹社交机械娃娃.概念前卫
‧楼博士:目前还停留在概念讨论阶段,未有真实的产品。现在市面上有的机械人,主要帮助患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多于帮助一般长者。我早前访问了一些50+人士,他们觉得身体上需要协助时,才需要用这些机械人。其实,行动敏捷的长者,还是多找朋友倾谈,胜过与机械人聊天。另外,学界研究发现,一位长者的社交圈应有共四至六位家人和朋友,这又是否一个机械人就能代替?现在还不能想像社交机械娃娃,在将来能否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