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妍之有理/一段访问,一个现象\屈颖妍

2021-07-18 04:23: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天在书展参加了一个联合讲座,有一名《南华早报》的女记者一直诚诚恳恳等到最后,等所有卖书活动完了,等所有签名拍照的粉丝走了,等到连工作人员都收拾离场了,这位斯文小记仍然锲而不舍地捕捉每一位讲者,作最后访问。

  我是其中一位讲者,于是也是“被捕捉”之列。

  访问跟讲座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跟我们出版的新书亦无半点关系,写这件事,因为觉得这是新闻界一种惯常手法,也多少反映这些年偏颇新闻是怎样造成的,于是以此为例,给读者开开眼界。

  我的答案并非记者想要的,大概不会被报道,故在此跟大家简述:

  记:有人举报书展中有书商卖的书涉嫌违反国安法,你如何看?

  我:书展中有人犯法,报警是正常的,如果你发现有摊档卖毒品、卖黑社会书,你都会举报吧?

  记:有些书商自我审查,把一些涉及政治或政治人物的书都下架了,这是否反映国安法收紧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

  我:请问被下架的是什么书?

  记:一些政治人物如黄之锋的书、陈淑庄的书,还有关于2019年示威的书……

  我:黄之锋及陈淑庄不是政治人,是罪犯,这不是我说的,是法庭判的。罪犯的书,下架有问题吗?关于2019年,那不是示威,那些不是示威者,那是暴动,那些是暴徒,我相信全世界书展,都不会容许有书商售卖歌颂暴乱、赞美暴徒的书。

  记:未知有否犯国安法就举报、就自我审查下架,是否寒蝉效应?

  我:警方一直都呼吁市民见到有可疑就报警,有读者看到那些书觉得可疑,报警,是正常做法,至于有没有犯国安法,不是你和我说了算,执法机构自会评定。不想被举报、被下架,就不要出一些挑战法律的书。

  小记者很努力找不同的人,问相同的问题,我欣赏她的勤奋,也替新闻界忧心。走在地上的记者,都是带着立场来采访,他们都设定问题、想好答案,就是要找一把口替他们说出来。这不健康,甚至已成病态。

  我们的讲座题目是希望找寻社会重新上路的方向,例如陈庄勤律师提出1972年港督麦理浩推出的十年建屋计划,为什么英殖时代可以,我们今天不可以?如果我是小记者,我会以此为题发挥,写一个专题报道,看看当年英国人是怎样解决房屋问题的,今天我们又遇上什么障碍,而不是只聚焦一些书展的犯罪行为的举报,这不是更有意义吗?这不是一个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吗?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