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紮作达人冒卓祺 这是我入行至今做过最大的一只灯笼。

2021-09-18 04:25: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元朗大桥街市出现了一只高一米,长近两米的巨型纸扎兔灯笼,吸引了不少人走来围观拍照,紮作师傅冒卓祺在一旁为兔子作装饰,“这是我入行至今做过最大的一只灯笼。”有中学生前来希望可以学习制作灯笼,冒师傅就马上入店拿起竹篾,现场手把手教学。

  两米兔灯笼成打卡热点

  记者到访当天,冒卓祺还在街市门口用浆糊沾在纸张上,然后扑上已经扎好的骨架上沾补,巨大纸扎兔逐渐成形,“这个不是商品,不收钱的,为的只是宣扬传统,让大家更了解紮作的传统文化,日夜赶工赶了两天,才做出来了个兔子样。”

  “紮、扑、写、装”是紮作组成必须的四个步骤,要做一只纸扎灯笼,必须学会。紮,就是将竹篾掰成合适的角度和长短,然后重合起来,以砂纸绑起固定为骨架;扑,是用纸铺在骨架上,呈现出作品形状;写,是以笔将作品的细节画上,例如兔子灯笼的眼睛和嘴巴;装,是最后步骤,将碎纸、小零件等配件装上,大功告成。说来简单,要紮得出来,动过手才知有多难。

  “以前的中秋,每家每户的小朋友,都会拿出一个小灯笼,蜡烛一点,就像地上的星河一样。”冒师傅说,杨桃是中秋时令水果,兔子来自嫦娥奔月的故事,都是应节物品,金鱼就容易紮作,所以成为传统灯笼样式取材。

  今年48岁的冒卓祺形容,自己对紮作的热情,到了疯狂的程度,甚至会因琢磨一件作品的做法而通宵不睡,“小时候,嫲嫲买了一只小小的纸扎麒麟给我玩,造工精巧,我从此对紮作产生兴趣,心想学会了,我也能随时拥有这些作品。家中也挂满了我买回来的紮作品。”

  冒卓祺的童年满载中国传统习俗回忆,例如拜天祭祖,民间习俗相信纸祭品经洪炉烧成灰烬,就能传送到阴间供先人享用,于是每逢过时过节举办的神诞活动,不同派别家门的紮作师傅,在会上各献功夫,透过紮作品比拼实力以打响招牌,纸扎业极其兴旺。

   免费教授 盼文化传承

  冒卓祺说,当年四出寻找紮作名师,但紮作业往往技巧不外传,他吃了不少闭门羹,才终于找到一家紮作店的师傅。虽然不教他,但也不赶他走,他在旁边边看边学,掌握了紮作的基本功。

  “我19岁入行,但90年代的香港,紮作其实已经步入夕阳了。”未能赶上50至70年代纸扎业最兴盛的时代,冒卓祺自立门户的头八年,几乎无钱交租,驱使他坚持下去的理由,他笑说,“单纯吧,因为我细个就立志做一个纸扎师傅,除了学习传统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请问可以教我做一个灯笼吗?”正当记者与冒卓祺谈着,一位女学生打断了他的话。冒师傅二话不说就跑进店里,拿出几根竹篾来,对她说,“嗱!看好了,先用眼睛预计一下竹篾的长度,这决定了灯笼的大小。然后……”教了一轮,冒卓祺替女孩扎好了基本的骨架,让女孩自己拿回家试试完成灯笼。

  “这个不赚钱的,换其他师傅,一定不理她,我教她,是因为想这个文化可以传承!”冒卓祺说罢也不禁发笑,想起以前希望学紮作但师傅不肯教,现在自己不收钱也想有人来学习。这时又来一个想学制作灯笼的学生,冒卓祺又马上放下手上的浆糊,拿起剩下的竹篾,“嗱!看好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