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广东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新皇岗口岸拟两地一检

2021-09-24 04:31:59大公报 作者:方俊明、龚学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已在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运行。图为9月8日,入境旅客在青茂口岸使用合作查验快捷通道通关。\中新社

  广东省政府近日提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公报采访了解到,“推动在粤港澳陆地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边检查验模式”已列入国家移民管理局边检部门今年推动的新措施,在粤港口岸方面可望率先在新皇岗口岸实施。广东省政府有关口岸部门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坊间俗称“两地一检”)模式是查验模式创新,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口岸。有港青期待粤港口岸尽快优化通关模式,促进湾区互联互通,便捷两地民众交往。

  广东省政府官网近日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深化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规划》指出,广东自贸区近年创新口岸合作监管模式,通关效率不断提高。

  排一次队 完成出入境手续

  “将在粤港澳口岸推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和‘一站式’新型通关模式。”广东省政府有关口岸部门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在深圳莲塘口岸车辆通道实行客、货车辆“一站式”通关模式的同时,“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也已相继在港珠澳大桥珠澳通道、横琴新口岸实行;最近更进一步优化升级软硬件查验设备在“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顺利实施,每名旅客通关时间缩短至约20秒。“这些查验机制改革创新成果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实现的查验模式创新,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口岸”。

  据了解,目前出入境人员在青茂口岸无需经过两道关口、接受两次检查,只需“在一个大厅、排一次队、集中接受一次检查”即可完成内地和澳门双方出入境手续。

  中山大学港珠澳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表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在港珠澳大桥、横琴新口岸及青茂口岸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完善,证明该创新模式成熟且效率更高,不仅省时也节省人手和用地。而粤港较多口岸仍为“两地两检”模式,即使深圳湾口岸与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模式也已落后了不少。

  “‘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确实便捷,我之前便体验过港珠澳大桥珠澳通道,30秒左右便通关;而珠港通道仍‘两地两检’,费时费力。”港青晓东期待粤港口岸也尽快优化口岸通关模式,便捷两地民众交往。

  林郑:科技助“一地两检”升级

  记者了解到,在建的新皇岗口岸可望在粤港口岸中率先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目前深港双方正积极协商实施该新型通关模式,简化通关手续。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月初在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质询时曾表示,将来如有新口岸或旧口岸的优化和提升,“一地两检”是“基本盘”,但在“一地两检”之上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因为有科技应用,“若大家有留意最近澳门开放的青茂口岸,亦如早前珠海的口岸一样,是有另外一项选择,可以‘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政界:唯有民生相通才能“财通”

  对于“合作检查、一次放行”的口岸新模式,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23日表示,如今澳门已然开始实施,香港更应该尽快实行,令过关更加便利。他进一步表示,唯有民生相通才能“财通”,相信对经济民生都大有裨益。

  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表示,大湾区融合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背景下,需要寻求比“一地两检”更便捷的过关模式,加速两地人员流通,才能追上国家整体规划。立法会议员葛珮帆指出,“一次放行”不但能为往返市民节省时间,“二变一”的边检模式也可以为关口区域节省空间,建起更多配套设施方便市民;“一次放行”对本港经济、民生都好处多多。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认为,“一次放行”有利于两地人员往来,且在澳门已开始实施,情况相当理想,希望能尽快处理相关法例,在新皇岗口岸建成后立刻落实,有经验后推行到各个口岸。

  拓人才共享体系 探建全球招聘制度

  图:广东自贸区加快推动“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图为入驻横琴自贸区的青年创业团队。\大公报记者方俊明摄

  新发布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自由便利的人才流动政策,优化外籍人才创业环境,加强与港澳在人才领域的合作,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争取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并加快推动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在区内工作、投资和创业的外籍人才提供出入境、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同时,提高外国人才签证含金量,给予持证人免办工作许可权益,并进一步完善外籍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规划》还提出,推动建立粤港澳三地“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全球人才招聘制度。

  此外,深入实施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合作办学、人员互访、学分互认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