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许崇德示范使用展览内的电子荧幕,可放大图片,方便市民观赏。
小小一张证件,每天与我们形影不离;小小一张证件,原来已年逾七旬。
从1949年《人事登记条例》制定后,第一代的纸质身份证诞生,从“纸”开始,见证着香港社会几十年的变迁、发展。时至今日,我们申请智能身份证简单方便,还有高科技认证防伪,大家又有否想过,那些年套取指模要弄得一手油墨?身份证竟然可以无相无名?今期大都荟邀请大家回到过去,一齐做见“证”者。\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文) 萧霖(图)
香港身份证经过了“七代的进化”,无论是材料、样式、显示的资料内容,还是签发、登记方式等亦与时俱进,变得愈来愈有“智慧”。历史档案馆正举行“言归‘证’传”展览,政府档案处档案主任许崇德表示,希望透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向市民说故事,展示身份证72年的转变。
展览开放至今,除了让年轻一代“大开眼界”,也让“老友记”寻回那些年的回忆。许崇德曾遇上一位坐轮椅的婆婆,由屋企人推着来参观。或许,真实经历过那段时光的老人家最有感觉,隔着玻璃看那些逝去的时光,目光最是移不开,“看见自己曾用过的身份证,回想年轻时的经历……”
1960年 沾上油墨的拇指
自1960年签发胶面身份证开始,除持证人的相片外,身份证的正面亦会显示市民左手拇指的指模。当年还未有扫描器,取指模不如现在“扫一扫”那么简单,手指要直接沾上油墨,把指模印出来。
在“登记身份证”的展区内,展示了一套铜制油墨印取指模工具,整块的矩形铜板已被深色油墨“染”盖,只可在边角处依稀见到原本的铜色。而旁边则摆放了一台2003年的指模扫描器。若没有展品介绍,未曾亲身经历过的年轻人,又怎会联想到两种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工具,有着相同的用途﹖
许崇德表示,小时候登记身份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印指模的经过。他笑谓:“我记得细个为咗印指模,手指要沾满油墨,啲墨好耐都洗唔干净。”大概印取指模后几天,街坊们看见那只髒脏的手指也就知道小孩子要办证了。
1963年 3蚊斤猪肉1蚊换证
另外,许崇德表示,当年首次申请身份证并不是免费的,“无端端要畀1蚊甚至2蚊其实是一件很惨的事,因为按照当时的物价,1蚊不是小数目。”
政府档案处高级助理档案主任袁秀明补充,从历史档案馆的馆藏可见,1963年买一斤猪肉要三元多,“一斤猪肉才三蚊,办身份证需要1蚊,所以对普罗大众嚟讲,办身份证可能都係经济负担。”直至1983年政府才取消这项收费。
60年代 无相无名的儿童证
除了“油墨手指”已是过去式外,60年代的儿童身份证都与现在的很不同。由于青少年的样貌变化快,加上那时候小孩子的名字常有改动,而换证需要收费,所以当时的儿童身份证毋须载有持证人的相片及全名。“有啲旧身份证,屋企人曾经用过,真係记得自己细个张身份证上又无相又无名!”袁秀明向记者介绍,自己有亲人真实经历过,筹备展览时会找他们讨论,希望了解更多。
与现在有各种防伪认证的智能身份证相比,昔日的身份证信息如此不齐全,这张证是否能发挥它的作用,代表一个人呢?袁秀明表示,“因为当时的身份证上只有姓氏,大可以借用你张证去揾工,屋企人以前真係有听过咁样的情况。”所以1973年起更换的新一代胶面身份证,以及儿童身份证亦开始载有相片、全名,有助核实持证人的身份,身份证才逐渐变得“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