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专访吴家玮:“大湾区要有独特吸引力 知识型社区,人才梦想地”

2021-10-26 04:26: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放眼大湾区,吴家玮认为,建设知识型社区才能留住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给香港带来极好的机遇。香港是到了调整心态、趁势而上的时候了!”吴家玮侃侃而谈,他说大家都在讲“优势”、“定位”,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才。

  吴家玮指出,人才目前仍是香港出众之处,但如果放眼大湾区,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则是一个共同问题。他分析世界不同大湾区的发展经验表示,不能仅仅盯着产业升级、经济数据,更要关注文化、历史,“打造知识型经济是产业升级的目标,建设知识型社区才能留住人才,筑巢引凤,有麝自然香,不愁没人来。”

  “有本事的人,往往有点‘怪’。杰出人才更不一般,吸引他住下来的往往不是金钱,而是文化气息和生活韵味。”吴家玮的人才观,发人深思。\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 陈文絧

  2019年大湾区各地产业结构

  香港需要调整心态

  记:香港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华南的领头羊,现在的香港,您觉得有什么独特优势?

  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可否认,香港僵化多年,落后了不少,已经不能算领头羊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需要调整心态。香港人要减低过去的自傲,却毋须自卑,因为香港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一国两制”优势。具体的譬如国际化、法治传统、服务业这些,香港具有优势;讲这些话的人很多,都比我懂得多。我不如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为例来说一些吧。

  广州有几所很强的研究型大学,但不多。深圳的大学发展很快,可是大多还是来自别处的分校。其他珠江口城市有不少很好的学院和高专,却还没有自办的大学。而香港呢,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可说至今仍占领先地位。教育培养人才,研究创造知识。在人才和知识方面,香港仍然拥有优势能量。

  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在人才问题上,大家都很紧张,都希望吸引人才。香港有什么“吸才妙法”?

  吴:大湾区每个城市都各有优势。每个城市的领导层都要头脑清楚,眼睛雪亮,明白自身的优势在哪儿?还有哪些可以培养的优势?邻近城市的优势是什么?以寻求互补双赢的心态,共同辐射优势,为地区和国家做出贡献。

  有人说香港在资金方面占有优势,较易吸引人才。其实香港也好,其他城市也好,资金已经不算什么优势了。

  人才和知识才是把地区发展成为多元化中心的基础、资源、载体。而知识的创造、传授、运用,又全依靠人才。所以,一切关键在于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有什么“吸才妙计”?我想需要建立人才向往的“知识性社会”。

  文化历史故事的魅力

  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在增强吸引力方面,有没有需要注意的思维误区?

  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想提出一些与文化和历史有关的观点。这是软实力,是长远吸引力和影响力所在。

  中央在“十四五”规划提出香港要建设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想是这个意思,是要大湾区打造超越科技的又一优势。

  发展文化优势也需要大量优质人才,与科技人才合力创造全方位的知识型社会,提高群众的生活素质和韵味。不仅如此,文化也能与科技那样带来经济效益。香港旅游业过去以主题乐园及购物作招徕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未来应更注重文化发展。

  试看西方许多成功的旅游区,都把吸引力建立在文化和历史上。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以做到。有人说,粤港澳文化和历史根底浅薄,缺乏吸引力,不像中原和长江流域,我不同意。

  以西贡郊野公园为例,20多年前香港赛马会在郊野公园的一个小岛上建立公众高尔夫球场,发掘到东汉时代的文物。天啊,几乎两千年前的文物,那些陶器并不逊于中原。再如,明朝在西贡海面驻了水师,据说荷兰侵入台湾后,意图进占部分九龙,结果被水师击溃。还有呢:二战时期,日军占领了香港市区,东江游击队的支队在西贡山区活动,凡有文人、盟军、国军、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逃脱日寇魔掌,进入山里,就会被游击队接去后方。看,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现在到西贡远足的人,走入深山都会看到不少客家村。这些三四十人家的小村,零零星星落户于郊野公园,如今人丁稀落。应该问:他们的祖先来自哪儿?为什么长途跋涉跑来香港,还跑进荒山野岭?他们几代人沿途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居留过,生活过,留下过值得考古研究的踪影和遗迹。这些又有多么生动的故事!

  我完全是外行,随手举例而已。这些都值得专家研究,发掘被时空遗忘了的历史和文化。可惜愿意深入考据的人不多,并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愿意建立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业和企业,该是粤港澳之间多么丰富、多么有意义的合作机会!会不会是一个打造持久吸引力的高招?

  三个大都会应该培养所需的人才,互补合作

  图:发展文化优势需要大量优质人才,与科技人才合力创造全方位的知识型社会,提高生活素质。

  记:有人说香港胜在有人才,您同意吗?

  吴: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人才目前确是香港的主要亮点之一。可是我们不能仅说香港。我把广州与其周围城镇称为“大广州”,是一个大都会。把深圳与香港看成另一个大都会。如果澳门与珠海能紧密合作,则又是一个大都会。将来这三个大都会──大广州、港深双城、澳珠双城──与它们的自贸区──南沙、前海、横琴──都该培养、吸引、留住人才,以此为首要的发展基础、资源和载体。

  香港和澳门的大学虽说不少,但数量和研究经费远远不能与北京、上海相比,没有单独担当“龙头”的资格。学术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可是政府和企业界素来不认真看重科技,不愿提供足够的成果转移和应用的资金。这方面必须调整思维,在学界内外建立更多高质量的应用研发机构,大幅度加强支持创业的资源和动力,不能多说少做。

  我的意思是,大湾区里的内地城市和港澳各需确认和改变自己的劣势:内地城市必须创建高质量的大学,港澳必须发展应用研发机构,各自培养所需的优质人才。双方平起平坐,旗鼓相当地寻求合作、互补、共赢。

  “知识型社区”留住人才

  记:可否这样理解,历史和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人才的极好条件?

  吴:是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华南的经济中心,也要成为文教科技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继而把影响力辐射到外地。不要只讲大湾区的建设可以促进未来产业升级;这话没错,但不要把经济发展说成主导,把生活模式看成后果,我认为应该平衡两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把两者颠倒过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史无前例,沿海一带已经进入甚至超越小康,例如广州和深圳。香港和澳门本来就很繁荣。今后的产业升级必须让大湾区走向“知识型经济”,全面创新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全民收入,保持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

  “知识型经济”的基础、资源、载体是人才。大湾区若想产业升级,除致力于培养和吸引人才外,还得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如何为他们提供理想的新型生活模式。

  记:您说的“新型生活模式”与留住人才有什么关系?

  吴:产业升级打造的是“知识型经济”,这必须依靠人才、留住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活模式当然包括:家庭的居住条件、孩子的教育条件、老人的医护条件。若想留住真正杰出的人才,则还须为他们和家人创造更进一层的条件,就是所说的“新型生活模式”。

  杰出人才往往并不指望富有,并不崇尚豪华,亦不要求时尚。他们的理想生活模式需要些什么?我所体会的答案是:优秀的环境、文化的气息、生活的韵味。大湾区必须为这些人建立他们所喜爱和向往的社区,有如某些西方的大学镇周围那种文明、宽松、安静、与大自然和谐的“知识型社区”。

  记:“知识型社区”与“知识型经济”是什么关系?

  吴:是天生配套的关系。请问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和澳门,哪个城市目前能够自称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真正优秀的环境、文化的气息、生活的韵味?经济起飞的速度能够很快,生活模式则需长期养成。创建“知识型社区”不能急功近利,城市领导们须要持续为此设立政策、投入土地资源、制订长期规划、建造配套设施。这些工作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政绩。

  建设大湾区,不少人强调以“定位区分”来“深化合作”,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就看广东省,广州和深圳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定位区分?似乎竞争多于合作。没问题,这些年来两个城市都发展得很好,只是都在担心人才外流。有一点是明确的:两者都需建立知识型社区,留住人才,这与定位无关。

  疫情过去后,多去深圳的南山区走走看看。那里有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住小区:很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若能加强三区的融合,就能看到知识型社区的苗头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