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校园开讲/中国建造科技力量强劲 学生振奋

2021-10-28 04:27: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琨(左五)走访科大,以“中国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为题进行演讲。

  第三场“大国建造.筑梦未来”校园报告会昨日于香港科技大学举行,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琨以“中国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为题,与科大师生分享国家建造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中国尊大厦等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以及中国建筑快速发展的科技力量,在场学生直言感到振奋。

  张琨表示,深深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鼓励学生求学阶段打好理论基础,为未来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公报记者黎慧怡(文) 马丁(图)

  昨日,科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张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1982年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国建筑集团,投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作39载,亲身经历了不少国家大型建筑工程的实施,也见证了中国建筑科技力量的发展和成熟。他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快速建造方面持续探索实践,具有丰富经验。

  “空中造楼机”建京第一高楼

  张琨分享去年年初建造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经验时表示,当时处于新冠疫情初期,情况紧急,交付时间要快,分别须在10余天时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形容建筑过程“非常不易”。他说,建造这两所医院运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模块化施工,应用在基础、病房单元、机电设备、雨污处理及医疗功能等部位采用模块化单元;总体设计为洁污分区,病房楼内采用空气压力梯度设计,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两所医院还应用智能维护云平台系统,提升维保效率,并采取5G远程会诊及人工智能应用等。

  张琨说:“两所医院实现了高标准交付,参建的人员众多,140多个单位参与,供应商有超过1600家,参建人数近四万。先进的院感系统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亦做到环境零污染。”语毕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学生直言十分感动与振奋。

  此外,张琨还分享了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和北京中国尊大厦的工程实施情况。他坦言,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建筑难度高,其最大特点是须进行高空合龙,双塔楼向内倾斜六度,L形双向悬挑,最大悬挑76米。团队采用固化流程、迭代分析、预调加工等方案,对复杂结构变形控制,并解决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复杂钢结构安装等困难。

  张琨说,建造北京第一高楼——528米的中国尊大厦时,当时采用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使工程能高效开展,该平台被誉为“空中造楼机”,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多座摩天大楼的建设过程中。

  打造绿色化 智慧化 工业化

  张琨亦谈到对中国建筑发展的三点体会,他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其中土木工程建筑责任重大,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是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张琨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他鼓励青年学生在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善于学习、思考的能力,将来工作中遇到新问题,便能博采众长,通过学科融合找到创新点。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