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学者:倘通关须加强追踪高风险群组

2021-11-26 04:25: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开发首个将延迟确诊作为变量因素纳入计算的数学模型,能更准确地量化“限聚令”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影响。此新方法料可协助政府制订控制疫情的公共卫生政策,在重新通关后亦尤为重要。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阮博士建议,政府若重新通关,须提升高风险群组追踪与检测的效率,以达到社区零或接近零感染。

  低追踪效能令传染数续增

  阮相宇及其团队收集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在2020年6月17日至8月15日,即香港爆发“第三波”新冠疫情期间的数据,包括每宗新的输入及本地个案出现症状的日期及确诊日期,透过结合检疫、隔离及延迟确诊的变化来改善传统的疾病传递模型的限制,团队成功地针对每个主要干预措施对“有效传染数Re”的影响作量化。

  研究发现,被追踪的个案当中,延迟确诊的百分比是追踪和检测系统效能的关键指标。该模型显示,在“第三波”初期的超级传播事件发生后,低的追踪效能使得有效传染数持续增加。研究亦发现,在通报病例数目多于20宗后,系统无法保持最初的追踪和检测效率,并持续恶化。

  与没有流行病学关连的个案相比,有流行病学关连的个案能更有效地被追踪和隔离,从而减少延迟确诊的比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在针对特定高危人士作目标群组检测后,延迟确诊减少,加上早前实施的社交隔离措施,有助于抑制疫情爆发。

  阮相宇建议,政府若重新通关,须提升高风险群组追踪与检测的效率,以达到社区零或接近零感染。“来自内地及外国的旅客,都应该在入境后特定天数内接受应用程式追踪其去向,并依据输入风险做额外或更频繁的检测,目前的‘安心出行’未来应透过结合追踪旅客资料以加强个人风险评估。”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