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光辉岁月/一个月收入够买层楼

2021-12-19 04:25: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Gordon Yao数十年来一直保留着客人度身订做的资料,方便客人再订做时作修改。

  城中的另一间亦在挣扎求存的老牌洋服店Gordon Yao,可说是手製洋服的上海工代表。80岁高龄的店主姚国伟(Gordon)子承父业,亲眼见证了洋服店由辉煌到没落的过程。

  1935年姚国伟(Gordon)父亲在上海凤阳路开了首家裁缝店,取名“姚兴昌”。1950年,Gordon父亲南下香港,在尖沙咀金巴利道开店。

  “而家剩低一只手数晒”

  1958年Gordon随家人由上海来港,跟父亲及前辈学艺,当时Gordon父亲的洋服已做到有声有色,至60年代生意更是门庭若市。当时一个月的收入,已可以在旺角买楼。

  要数洋服最风光的时代应该是70、80年代,Gordon的地舖成七百方呎大,负责接待、度身的伙记有四、五个,工场师傅近20人,回忆往昔的辉煌岁月,Gordon心情特别激动。

  Gordon父子接待过的政商名人和流行明星更是多不胜数,已故商人郭炳湘亦是该店的常客。为迁就游客,该店在80年搬去海港城香港酒店。全盛期,有逾百间高级洋服店驻场各大酒店。

  回归后,外国游客生意渐少,相反内地游客生意开始上升。该店由香港酒店搬到尖东的酒店,经年累月,Gordon的资料库藏有逾万客人的度身资料,其中好多都是一家三代帮衬的长期客户。

  花无百日红,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裁缝逐渐式微,“好的手造洋服店,连埋我哋,全港而家数埋,一只手数得晒。”Gordon有点失落说道,就算顺风顺水有稳定的生意,好的师傅也只有月入两、三万元,“这行学师时间长,学完出来都唔知可以揾到几多钱,呢30年根本无人愿意入行。”

  “疫下试过一张单都无”

  近两年再加上疫情,生意几乎陷入停顿。“去年最差的一个月连一张单都无。”即使有熟客订好材料寄到店里,但因人在内地无法来度身被迫作罢,“咁耐都通唔到关,你话惨唔惨。”

  面对愈走愈窄的路,Gordon有点失落说:“我都80啦,没人接班,只能做一天算一天,如果顶不住亦只有关门大吉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