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环保视野/蛏子含微塑胶最多 不宜狂吃

2021-12-23 04:27: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海洋塑胶污染问题严重,有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本港街市常见的贝类海产,如蛏子、蚬和蠔体内均含有微塑胶,以蛏子含量最高,平均每只蛏子体内含有12个微塑胶,当中一批约10只蛏子的微塑胶总数更达169个。

  团队建议市民食用贝类,应减少进食量,避免摄取过多微塑胶,并建议政府应进行更多有关食物中微塑胶的研究,制定一套标准供档贩及市民参考。\大公报记者 黎慧怡(文、图)

  塑胶垃圾是海洋最常见的污染之一,体积小的微塑胶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贝类误食,累积在体内,并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为了解贝类微塑胶污染的严重程度,万钧汇知中学五名中六生,于五月在将军澳及西环共五个街市,分别购买三款难以独立去除其消化道的蛏子、蚬和蠔作为样本进行实验。

  团队促制定摄取上限标准

  每批样本经去除有机物后重90克,研究结果显示,蛏子体内平均微塑胶含量是1.332个/克,平均每批(约10只)蛏子含120个微塑胶,微塑胶含量最高的蛏子样本每批含169个,最大的碎片状微塑胶直径达5毫米。蠔体内微塑胶平均含量为0.938个/克,每批(约9只)含85个微塑胶,含量最高的一批蠔样本有111个微塑胶,最长的纤维状微塑胶长达9毫米。三款贝类中,微塑胶含量最低的是蚬,平均每批样本含64个微塑胶,以每批20只蚬计,每只约含3.2个微塑胶。

  团队成员之一袁咏琛说,“我以前好喜欢吃蚬,一个月起码吃两至三次,实验后发觉原来蚬都含有微塑胶,都惊再进食会危险,所以叫阿妈少啲煮来食。”谈及实验未来方向,她说日后将走访更多区的街市,疫情许可下亦考虑在本港的海域挖蛏子,进一步研究本地产的贝类微塑胶含量。她提醒市民食蛏子,应减少进食量,避免摄取过多微塑胶。

  指导老师王凯民表示,香港现时尚未有食物微塑胶含量的摄取上限标准,建议政府可发出香港市场所买到海产的微塑胶含量及研究微塑胶摄取上限,让市民和商户掌握资讯,方便商户选择污染较少的地方进货。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