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Raymond一星期才去一次回收站,要做垃圾分类回收,首要解决家居存放问题。
【编者按】
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今年八月在立法会三读通过,在香港酝酿近16年的垃圾徵费终于有望落实,但要成功减废,完整的废物治理框架、有效的回收政策及配套措施缺一不可。政府提出“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的愿景蓝图,由生产商、用家以至回收商等不同环节的持份者,是否已准备就绪?在创科时代下,科研发展如何协助处理城市废物,甚至资源循环?《大公报》推出系列报道,探讨不同持份者的苦恼与挑战,在减废蓝图下,各持份者如何真“走塑”不“走数”?
垃圾徵费条例被视为城市废物治理的“火车头”条例,相关条例草案今年八月在立法会三读通过,目标2023年实施。因应垃圾徵费,有市民及商户开始尝试将日常垃圾分类回收,冀减少日后扔垃圾的支出,亦为环保出分力。不过,垃圾分类考起不少“回收新手”,有人不清楚什么物品可以回收,随手丢弃了可回收物料。亦有人“好心做坏事”,将一些不建议回收的物品送到回收站。港人狭窄的“蜗居”,要将垃圾分类存放,又是另一难题。\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曾敏捷(文) 萧霖(图)
Raymond一家三口住在青衣青泰苑,因应政府即将落实垃圾徵费,Raymond上月开始尝试做垃圾分类回收,一星期过去,储了三袋他认为可以回收的物料,包括多个饮料樽、洗洁精樽、金属罐及少量废纸,并第一次到回收环保站做回收。
“乜胶樽都仲要再分类㗎?”
葵青回收环保站距离Raymond寓所十多分钟路程,但Raymond表示过去无留意离家不远处就有回收站。环保站有十多个回收袋,Raymond花了数分钟就完成金属、纸张及纸包饮品盒的分类回收,但轮到回收塑胶物料时,Raymond望着眼前至少四个塑胶回收袋,显得无从入手,“唔係‘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咩?乜胶樽都仲要再分类㗎?”他唯有逐一细阅回收袋的文字提示,“提示话二号胶实色硬身、樽身有一条接口,但这个洗洁精樽有弹性、无接口,咁係咪二号胶啊?指示话要撕招纸,但袋入面好多无撕噃,咁我撕唔撕啊?”
结果Raymond花了近20分钟才完成所有胶樽分类。总结首次回收经验,Raymond觉得被“考起”,回收袋上虽然有图片及简单提示,但对他这类“回收新手”并不足够,指示塑料分类的表述不易理解,“真係好难!真係咩胶都唔知。”他表示,站内有穿着制服的人,但无人指导如何分类。
另外,Raymond指出,要做垃圾分类回收,首要解决存放问题,以他为例,一星期才去一次回收站,要在家中腾出空间准备回收的物品,“我哋人唔多但一星期都有三袋,如果人多嘅家庭,或者几个星期先去回收嘅家庭,存放都係问题。”
政府正筹备落实垃圾徵费工作,Raymond认为,政府须加强宣传教育,“我住附近都唔知青衣有一个回收站,仲以为係停车场,而且嚟到回收站,先知道发泡胶可以回收。”他又建议,当局完善回收配套,例如在空间容许的屋苑内设回收站,或组织队伍到区内定期回收,方便市民做回收。
淘大一年回收280吨废纸
“做好分类回收,废物都是宝”,淘大花园第二期业主委员会主席叶兴国多年来一直有做分类回收,早年曾促成屋苑参与政府两轮垃圾徵费试验计划。他说,淘大在试验计划完结后仍坚持做回收,至今屋苑共设十项环保回收种类,包括今年新增的发泡胶回收,高峰期屋苑一年回收的废纸量逾280吨,变卖废纸的收入有40多万元。
叶兴国指出,做好分类回收是垃圾徵费的必要配套,最重要是宣传教育,以淘大为例,初期居民不习惯将回收物分开处理,亦无干净回收概念,部分回收物甚至因被污染而要丢弃,业委会于是加强宣传,将居民分类错误的物品影相,张贴在大厦电梯内,加深居民对分类回收的认识。结果屋苑减废成效显著,试验期内家居废物减少约20%、回收物增加约38%。
垃圾徵费即将落实,叶兴国建议政府主动向大型屋苑提供回收桶,鼓励业委会及管理处推动居民参与,“一个回收桶几百元,虽钱不是多,但若政府愿意做多少少,肯定有鼓励作用”。他又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回收网络,方便市民每天外出时可顺便做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