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政缺策陷/派位制度标签化 中文等同“弱势”?

2021-12-31 04:27: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学生及社会大众普遍将英语定型为香港最重要的语言,往往忽略了粤语及普通话,并把它们的地位列于英语之下。英语的重要性固然不能否认,但是粤语及普通话也应该拥有同样的地位。

  郑燕祥重提之前在讲座做过关于“为子女选择纯英中还是粤语中?”的调查,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纯英中。他坦言,台下的教育工作者并非不爱国或轻视中文,无奈现实就是在升中呈分试里,只有头30%表现“最叻”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纯英中。父母总是望子成龙,为了让子女成为“最叻”的学生,在社会上较其他人“优胜”,因此Band 1的纯英中是他们的不二之选。

  学校分类不应极端化

  相反,升中呈分试表现最差的30%学生就会被归入Band 3的粤语中。母语教学与“弱势”二字画上等号,社会已将粤语中的学生标签为成绩差。郑燕祥说,“自我矮化”从来都不是源于学生的自我贬抑或中文本身语言地位低下的问题,而是“由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之初就已经将学生分作Band 1、Band 2、Band 3。”派位制度将学生分级并逐渐形成标签,成为学生以至学校“自我矮化”的元凶。

  “内地有这么多人接受中文、普通话教育的薰陶,为什么香港又不可以呢?”郑燕祥说,究其原因离不开香港的教育政策,特地把学生以阶级分之。他直言,中文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优美的文字,因此学习中文不应“自我矮化”。但社会长期为以中文学习为主的学校贴上负面标签,“无形中影响学校的形象、老师教学态度、学生的心理,大大削减他们的自信心。”郑燕祥提出,“如果将来没有所谓纯英中或者粤语中这种极端的学校分类,学生又能够同时学到‘有质素’的中、英文,这才是出路。”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