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中大教授:贸然与病毒共存 死亡率必增

2022-01-27 04:24: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大医学院团队发现,超过75%新冠患者会持续出现记忆力差、脱发及疲劳等症状。

  【大公报讯】记者杨飚报道:新冠患者即使康复后,也未必能完全摆脱病毒阴霾。不少患者出现长期综合后遗症,俗称“长新冠”,包括记忆力变差、脱发、焦虑、睡眠困难等,症状可持续数个月之久。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更发现,后遗症成因与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因此长者和长期病患者较其他群体更易出现严重后遗症,假如贸然选择“与病毒共存”,过程中将有“好多人死亡”。

  港人洪先生与妻子两年前曾乘搭钻石公主号,结果邮轮爆发疫情,夫妇不幸染疫。两人虽然在日本康复后返港,洪太太却出现了“长新冠”,味觉与嗅觉受到影响。据洪先生所说,“太太当时煮菜,总是觉得不够味。”那段时间,洪太太不只吃东西不够味,而且嗅觉也大不如前,虽然她之后到公立医院求诊,但足足花了半年才逐渐康复。

  据中大医学院资料,在106名受观察新冠患者中,有76%患者康复后,半年内出现了至少一种“长新冠”症状,当中31%为疲倦、28%为记忆力变差,其他如脱发、焦虑、睡眠困难则各占21%而一半患者甚至一年后也仍未康复。

  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

  中大医学院昨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发现“长新冠”患者在年龄、性别、其他疾病纪录、使用过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都与无后遗症的患者没有分别,唯独“长新冠”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异常,“好菌”较少,“恶菌”较多。

  研究团队经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多达81种肠道细菌,原来与多种新冠后遗症有关,其中不少细菌更与三种或以上的持续症状息息相关。研究团队因此认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日后出现“长新冠”的主要原因。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教授指出,长者、长期病患者、肥胖、曾经中风等人士的肠道微生态较差,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后会较易出现“长新冠”。

  她又强调,现时新冠病毒不断变种,到与一般流感相提并论仍有一段时间,如仿效外国“与病毒共存”的做法,相信过程中将有大量长者死亡。她呼吁长者等高危群组尽快接种疫苗,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改善肠道状况。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