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各区检测站继续大排长龙,在中环爱丁堡广场的流动检测站早上约十时已出现人龙,市民要轮候最少半个小时。\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本港昨日新增342宗新冠确诊个案,但逾200宗源头有待调查,疫情追踪追不上病毒扩散速度。《大公报》独家访问了政府“个案追踪办公室”(追踪办)人员,揭开追查工作背后的辛酸。
有追踪办人员透露,调查工作存在不同困难,例如部分个案因资料不详或牵涉范围太大,调查需时两三日,追踪速度远远落后于病毒在社区传播速度;也有确诊者明显不合作,甚至讲大话,竟然声称“没有使用八达通”,变相拖延追查进度。面对确诊者几何级数上升,有追踪办人员坦言压力非常大,支持科学抗疫,推行“港康码”实名制,并设立追踪功能。 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
第五波疫情一发不可收拾,近期每日确诊人数及源头不明比例持续增加,由上月下旬平均每日百多宗确诊,不足10%源头不明,到近日每日有逾300宗确诊,源头“有待调查”比率占新增个案多达六成。多区均有处所纳入强制检测甚至围封检测,沙田美田邨及屯门良景邨合共五幢住宅,昨晚要围封强检。
追踪办工作人员C先生昨日接受《大公报》独家访问,讲解内部运作。他透露,现时疫情严峻,追踪办分三更,24小时运作,上午更由上午八时至傍晚六时半,下午更由中午一时至晚上十一时半,通宵则由晚上十时至翌日上午八时半,每队分三人或四人一组,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致电联络确诊者、输入数据、核对资料,以及进一步联络涉事单位(例如确诊者公司等)。
最难追查第8至14日行踪
“追踪的第一步,是医院护士接触确诊者,索取基本资料,一般是手写,表格有一定的格式,不用电子输入,是希望减省再输入的时间,(资料)传过来后,可以尽快交给我们追查。”C先生表示,取得资料后,同事会联络确诊者,过程中最困难是了解第8至14日去过的地方,“人的记忆有限,最初7日去过什么地方不难记,但之后就会开始模糊,我们只可以透过‘安心出行’的纪录,逐一提问,帮助他们勾起记忆!”
他透露,追查个案的时间,往往视乎对方是否去过很多地方,部分人在家工作,支持留家抗疫,甚少外出不同地方,最快可以三小时完成追踪,但部分人周围去,曾经有个案,两星期内去过很多地方,有超过100位接触者,导致追踪非常困难,长达三日才大致追踪到相关人士。
部分人拒合作 称“无用八达通”
此外,有确诊者收到来电后,以为是骗案电话,拒绝提供资料,要辗转核实调查身份,有关过程也要耗时半天,C先生说:“追查最重要是与时间竞赛,接触个案也讲求一个‘信’字,但确诊有不少人并不合作,例如会说‘没有使用八达通,只是用现金支付’,考虑对方的年纪等因素,实在令人难以信服,不排除对方根本讲大话!”
C先生加入追踪办已有一年,他承认,随着疫情恶化,工作压力愈来愈大,不少人也不敢请假,“我们休息时间,视乎来自不同部门,例如一部分人是返两天,休一天,也有另一纪律部队人员是返五日,休息两日,但一般我们也甚少请事假,因为明白人手不足,额外请假,就会加重其他人的负担。”
用“港康码”追踪更快更准
随着疫情持续恶化,他坦言,单靠追踪办内的人手追踪,难以追到病毒扩散的速度,他举例,一名确诊者平均牵涉30至40名接触者,每日300宗个案,意味等同9000人,工作量非常庞大,所以他认为,应该从源头出发,要求市民使用实名制和具有追踪功能的防疫应用程式,才可以更快更准找到更多密切接触者,否则就算再增加人手,面对愈来愈多的追踪工作,始终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