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辛苦制作完成后,大家当然即场分甘同味。\大公报记者 叶浩源摄
每逢新年来临前,杰仔都会与一班村民和义工合力制作巨型茶粿,虽然今年疫情濒临失控,人心惶惶下文化传统依然要继续,杰仔秉承这一盐田梓客家文化传统,制作了巨型客家圆笼茶粿,并已于大年初五“派街坊”,寓意新的一年丰收及粮食充足,也有团圆祝福的意思。
“茶粿”是客家人对年糕的称呼,象征年年高升,也是客家人的贺年食品及传统小吃,而制作客家圆笼茶粿原来是盐田梓的传统习俗,惟早期大部分原居民已搬出市区,客家圆笼茶粿几近失传,至近代有村民重新振兴盐田梓,加上杰仔的屡败屡试,它才得以保存下来。
需柴火连续蒸15小时
要制作这般巨型的客家圆笼茶粿殊不简单,它以其制作工具圆形的竹篾笼而命名,直径阔达两呎,制作过程需劈柴起灶,单是材料糯米已重达25斤,要多人合力来将粉浆混和,置于用蕉叶铺好的竹笼内,以柴火连续蒸15小时,其间村民需通宵守候,再放凉七天。每逢新年,盐田梓的原居民都喜欢回到老家团拜,一起分享此圆笼茶粿,亦会派给村民及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