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焦点/三年断续停课 失去幼园岁月

2022-04-04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网课期间,幼稚园老师们在教室内对着电脑镜头,与小朋友们上ZOOM堂。

  三年前秋季入读K1的小朋友,去年秋季已经上小学了。然而新冠疫情肆虐已两年多,这群小朋友断续停课,未能接受系统的、完整的、面授的幼儿教育,他们的成长路将会如何?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份有关“疫期教育及展望”的报告显示,全世界约有3.8亿小学适龄儿童不具备基本读书技能。

  香港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刘怡虹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要学会行为、情绪、态度、常规和社交五个大基本能力,“学前教育基础没打好,会影响幼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甚至会阻碍孩子成长”。\大公报记者锺怡、实习记者柯颖敏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政策简报:COVID-19疫期教育及展望》报告显示,全世界大约有3.87亿小学适龄儿童不具备基本读书技能,而世界各地儿童在关键学龄前年度错失幼稚教育的人数更达到4000万人之多。

  升小感吃力 易厌学自卑

  邝女士的儿子小聪今年7岁,刚刚升读圣方济爱德小学小一。邝女士说,和年长一些的小朋友相比,小聪的学业水平明显更弱,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能掌握。例如,他分不清英文大小写,学校名字也无法书写正确。“三年网课生活导致小聪在上课时间无法专注,很容易被其他娱乐软件分散注意力。儿子刚开始读小学就这么吃力,很担心他跟不上之后的学习进度,渐渐变得厌学,甚至出现自卑心理。”

  沟通机会少 复课感焦虑

  邝女士说,除了学习较弱,小聪社交能力也一般。“疫情之下社交活动减少,儿子变得不愿意与同龄人接触,也极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儿子短暂回校上课,他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经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摩擦。”

  “老师很难通过网课的形式教会小朋友社交、情绪控制等,现在孩子这些方面都会较往届更弱。”荃湾商会朱昌幼稚园校长林翠玲说,以往的学生放假回到学校后,都很开心与伙伴见面。但由于疫情多次停课,面对面沟通机会减少,现在的学生复课后都会觉得陌生和不适应,表达能力也一般。而复课后同学们需要重新花时间适应集体生活,也会拖慢他们的教学进度。很多K3的小朋友未必有足够能力升读小学,他们在写字、回应及句子创作上多少都有所缺乏。

  面对疫下不稳定的学习、生活,小朋友自己也常常感到焦虑。香港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刘怡虹及其团队去年6月收集共825名K3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幼儿面对升小的准备及焦虑程度。调查数据显示,53.5%家长认为子女对升小一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逾三成家长认为孩子曾出现焦虑症状,包括过分担心、易感疲倦及烦躁不安等。

  “不少小学老师跟我反映,小一新生刚来小学时很害怕。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小朋友背着书包,望着楼梯不敢走。”刘怡虹说,因为疫情,孩子不能出门走动,见的人又少,一下子由幼稚园升到小学,见到这么大的学校,接触这么多人,自然会不知所措。

  太依赖家长 上课难专心  

  刘怡虹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要学会行为、情绪、态度、常规和社交五个大基本能力,若基础没打好,会阻碍孩子成长。比如小孩莫名在家扭计,事事都以哭闹和发脾气来表达需求,就是情绪管理不当。

  学前教育基础没打好,亦会影响幼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刘怡虹说,如果家长不明白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只是一味觉得孩子学习进度慢,让小朋友补很多练习,即使孩子在小一第一个学期追得上进度,后面也会弱下来。因为他们是靠家长催促,而不是自发的行为。“返学坐唔定,点会专心上堂,专心唔到上堂点理解,理解唔到自然不会投入学习。”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