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避免重演/孝女悲叹:妈妈经历了什么?

2022-04-04 04:23: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女士的母亲染疫后,上月10日情况恶化,送到联合医院急症室,抢救半小时后离世。

  第五波新冠疫情累计死亡患者已达7959人,当中不少患者离世后,遗体失踪,家属承受丧亲之痛,还要奔走寻找亲人遗体。陈女士(化名)的妈妈在公立医院的急症室离世后,陈女士见过遗体最后一眼,直到在公众殓房再次见到妈妈,已相隔二十日,认领遗体时赫然发现妈妈变得面目全非,严重膨胀,五官浮肿,皮肤瘀黑,只凭一头白发的特征,相信眼前的就是自己的妈妈。

  陈女士深受打击,“到底这三个星期,妈妈都经历了什么?去了哪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议员希望这一类悲剧勿再发生。\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大公报》上月报道,陈女士的83岁母亲,今年1月入住安老院,2月院舍爆发疫情,妈妈也确诊了,3月10日情况恶化,送到联合医院急症室,抢救半小时后离世。

  陈女士赶到医院时,妈妈的遗体已在包尸袋内,放在一间编号“22号”的房间内,房内还有其他多个包尸袋。由于在急症室离世,遗体按非自然死亡处理程序,被送到公共殓房。陈女士当日见过妈妈的遗体后,便不知道遗体下落,多次向医院与富山殓房打听都没有消息。直至3月30日,她终于收到警方通知往认领遗体。

  仅能认出妈妈一头白发

  二十日后终于有妈妈的“音信”,陈女士与哥哥当日立即前去富山殓房。二人已有心理准备,工作人员也提醒,遗体外貌或许“少少变形”。当二人踏入殓房门帘,腐臭味扑鼻而来,两兄妹已感不安,当陈女士鼓起勇气往包尸袋内看,瞬间崩溃了,“那个画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接受能力。”陈女士忆述,尸袋内的透明袋上,有一层厚厚雾气,沾满水珠,她猜测可能是放在室温一段时间了。透明袋里看到一团瘀黑,定神再看,袋中人五官肿胀,嘴唇是正常人的几倍大,面目全非,唯一认得是妈妈的一头白发。

  “相处了几十年的妈妈,我竟然认不出来了……她到底承受了怎样的折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回忆认领时的画面,陈女士泣不成声。她说当日见到哥哥强作镇定,用颤抖的手在文件上签名完成认领手续。但哥哥之后经常发噩梦,还需要看心理医生。

  陈女士母亲遗体失踪后变得面目全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立法会议员梁熙表示,2月起陆续收到不少市民求助寻找亲人遗体,有市民反映,寻回时发现遗容变形,难以接受。

  议员:不要再发生同类悲剧

  卫生署于3月17日发出新闻稿承认,公众殓房已堆存了超过1500具遗体,由3月1日起,富山殓房外放置约50个冷冻柜,可增加存放约2300具遗体,该署已加快处理遗体安排。该署于3月27日表示,富山殓房外的冷冻柜增至61个,在第五波疫下重开的九龙公众殓房,亦已增设20个冷冻柜。

  立法会议员梁熙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他说,医院殓房与公众殓房在三月疫情最严峻时曾经爆满,遗体冰冻储存空间不足。3月21日,他曾有同事到富山殓房与医院了解,他们发现两个地方均购买了大量冰块,用来暂时冰冻遗体,“这些遗体只靠冰袋保存多久,才能进入冰冻环境,这个不得而知,但相信这是遗体容貌巨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由于遗体堆积,认领工作编排得密密麻麻,殓房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殡仪业人员也需帮忙从殓房外的冰冻货柜取出遗体。殡仪业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吴耀棠表示,近日从业界获悉富山殓房情况,“货柜是放在室外的铁皮柜,日间阳光照晒,很难达到(摄氏)4度。(货柜)里面无灯光,也很臭,工作人员找遗体有困难,有时可能会不小心踩到尸袋。”

  吴耀棠表示,冰冻货柜大多没有设置层架,遗体有时候是叠在一起,若温度不够,还要被压着一个月,有些遗体到殡仪业界手上时,已经被压扁。有些遗体甚至出现烂肉或脱皮情况。对于遗体发黑,吴耀棠估计可能开始腐烂或长霉菌,接下来可能生虫。他认为有关部门应正视问题,“以往放在殓房的遗体,两个月后拿出来依然能‘妆身’,不会变形的。如果这些货柜温度真的没问题,为什么不到一个月就又肿又烂?”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