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渠务署透过应用科技,用手机和电脑监察各主要河道水文资讯。
渠务署以往会利用雨量计、水文站等作防洪管理,去年引入轻型的水位传感器,作实时量度水位、雨量及潮汐等数据,透过水文资讯系统可24小时在手机及电脑监察,水浸时可快速分析,有需要时可联络其他部门紧急应变。据大公报记者向渠务署了解,现时约329个水位传感器分布在港九各区防洪要点,包括启德河、佐敦谷水道、城门河、林村河、双鱼河、梧桐河,以及南生围锦田河、元朗排水绕道等位置。
渠道易被落叶沙石阻塞
去年渠务署引入130多个新型水位传感器,今年再新增190个,放置在防洪要点,包括排水系统主要进水口,例如山涧和马路,河道及容易水浸的低洼地方。由于这些渠道容易受落叶、沙石等阻塞,当水位异常,传感器便可判断该处或有阻塞,代替人手巡查,加强及时清渠的安排。去年该署共接获90宗水浸报告,与过去五年平均相若。
本港有四个水浸黑点,按严重程度排列,为元朗新田石湖(中程度)、大埔林村谷盆地(小程度)、油尖旺漆咸道南(加连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之间)及南区薄扶林村。渠务署会按受影响地点的水浸范围及程度,把水浸黑点分为四个等级,包括:严重(第4级)、中程度(第3级)、小程度(第2级)和轻微(第1级)。列为中程度的新田石湖,即受影响面积多于10公顷,或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交通挤塞。
大公报记者梁淑贞